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16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李咏吟,1963年生,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系系主任。李咏吟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95
故事的颠覆与重建李咏吟一、故事的本性“故事”,在我们的母语中本义即“旧事”、“已经发生的事”。关于事情的想象和回忆、关于事情细节的描述和创造性虚拟、关于事情的可能...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95
神圣价值独白:张承志的散文李咏吟张承志相继推出了三本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和《清洁的精神》。在当代散文的多元格局中,张承志的散文个性格外突出,显示出一种独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96
文体创造与张承志的小说体诗李咏吟评价张承志的全部创作,我们必须从文体开始。通过文体,可以对他的文学创作精神和文学语言形式有一种直观本源的把握。我们知道,对于作家来说,清...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94
交流语境与中国美学李咏吟在生存日益变得焦虑的时候,当代学者能如此严肃地讨论美学问题,大概与学者特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相关吧。诸如傅谨的《中国美学需要什么》与陶伯华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95
学者散文的命脉──从余秋雨的散文说开去●李咏吟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大多数学者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从事文学创作。就其创作成就而言,散文创作最为突出。在...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94
长篇小说的深度模式李咏吟长篇小说的繁荣反映了作家探索生活世界的宏阔视野。它是才能、意志、思想的总体展示。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一部心灵史,一部断代民族史,一部当代思想史。...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94
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李咏吟文学继承有两大传统:一是民间方式,一是经典方式。本来,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影响。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总是形成尖锐的对抗。“五四”文学革命力图改...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97
先锋叙事的现代文化立场●李咏吟先锋叙事不仅是一个语言学问题,也是一种现代文化立场的表现。我们知道,语言的最大潜能和无形束缚一直是作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何突破语言带...
[期刊论文] 作者:刘璐璐,陈惠玲,, 来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李咏吟先生的《文艺美学》,是第三代学者对文艺美学学科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本文以《文艺美学》为依...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1996
智者的背影:冯牧、阎纲、雷达的批评论李咏吟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我们的理论视野不得不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落落,总不免有一种苍茫感。尽管文学批评总是鲜明地体现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6
当代中国文学的辉煌梦想李咏吟在潜意识中,许多作家都在等待着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作家和中国人来说,这种渴望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来得强烈。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曾经创造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96
中西诗学会通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李咏吟汉语思维决定了中国诗学的基本特质,也直接决定了中国诗学的表述体系。这种思维方式本身一方面构造出民族性诗学观念,另一方面又与其他民族诗学构成一种对抗。...
[期刊论文] 作者:金雅,李咏吟,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艺的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金雅,李咏吟新的生活观念必然导致新的文学观念。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探讨文学艺术的社会属性时只考虑到文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而忽视文艺的商...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4
马克思美学新释二题李咏吟马克思的美学是一场带彻底性和根本性的革命。马克思的美学革命是他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所作的持久贡献之一。因为他的美学革命与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最终目的相一致。...
[期刊论文] 作者:龚钢;李咏吟,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95
现代比较美学观的建立龚钢,李咏吟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自己独有的范畴体系和艺术精神。随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西方美学的扩散性传播影响到世界美学的总体格局。...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虽然荷尔德林与惠特曼之间并无直接的思想传承关系,但是,他们对诗人与哲人的理解,对诗歌与哲学价值的规定,对生命与理性的执著探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追溯其思想根源,可以...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是人们对价值交流与价值沟通普遍要求的必然结果。从现象学意义上说,主体间的交流是以体验为基础的,审美价值体验的共同感,源自于生命共同体或...
[期刊论文] 作者:李咏吟,,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10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