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00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俊,, 来源:宝鸡社会科学 年份:2004
《孔子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四期李启谦先生的《关于“学而时习之”章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孔子精神》,对《论语》首章,作出了不同于一般流行的解释。笔者在一九八三年第三期《陕...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95
试析《论语》“子路从而后”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新解李启谦《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因此,正确地注释《论语》和恰当地理解各个篇、章的文义,便成了研究孔子思...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曾子研究李启谦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尊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子弟子中,被后世帝王封为“圣”的只有两位,这就是“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子。但颜回早死,没有留...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1995
鲁国文化与孔子、三桓李启谦“春秋”时代,鲁国有“三桓”。所谓“三桓”,就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三家是鲁桓公之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故称“三桓”。“三...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5
论孔子与孟孙氏李启谦鲁国"三桓"主持国政100多年,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孔子曾批评过"三桓"(见《论语·季氏》),据此人们认为孔子与"三桓"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其实不尽然,因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李启谦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展的地域性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从而也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孟子是战国时代邹国人,在他的思想中,既有战国的时代特点,也有邹...
[期刊论文] 作者:刘百顺,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3
李启谦同志《“季氏八佾舞于庭”新解》(《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一文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维护周礼的表现,其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季平子曾代鲁君主持过祭祀,“季氏八佾舞于庭”就是当政的季平子主持祭祀时的情况...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才,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1994
《孔子资料汇编》、《孔子弟子资料汇编》评介周洪才《孔子资料汇编》(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合编,以下简称《孔子资料》)、《孔子弟子资料汇编》(李启谦、王式伦合编,以下简称《...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80
当谈到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刑罚时,人们常用《礼记·曲礼上》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几个字来概括,认为当时的当政者,对庶人只讲镇压屠杀和刑罚,而不讲礼治教化...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89
孔子研究中的课题很多,而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大家最关心、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枷锁,无形的绊脚石,沉重的包袱。中国要...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87
目前学术界对西周、春秋时代的国家政体,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等问题,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讨论。在此时刻,对春秋时代鲁国政权的体制情况,进行一些解剖,会有助子...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2
【正】 《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孔子对作为一个大夫的季氏,竟然也奏起了天子之乐的批评。于是人们就根据这句话,一...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3
【正】 本人在《“季氏八佾舞于庭”新解》一文中,对“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段话作了重新解释,认为季氏的这一行动,不...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6
【正】子张,春秋末陈国人(一说鲁国人),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死于何年不详。是孔子的著名学生之一。对他给以研究,不仅是深入了解孔子所必需 而且也是研究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关于孔子的评价,意见分歧较大的是其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问题。近来,有的同志对“君子、小人”、“君君、臣臣”等问题进行了考查研究之后认为,孔子是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派...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3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韩非子·显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而“子思之儒”,是八派之一。子思是儒学发展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然而,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很多重...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7
学术界常有“齐鲁文化”的提法,这是着眼于齐、鲁两种文化的相同点提出来的一个名词。不过,它们还有很多不同点,这些不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曾发生过重大影响。了解...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89
孔子于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春,离开鲁都而周游列国,到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秋,又回到鲁国。在外凡十四年,所到之国,有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在...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沂源猿人”是活动于山东大地上的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约有四十万年至五十万年,与“北京猿人”是同时代人。“新泰智人”距今约二万年至三万年,其时氏族制度开始萌芽。“北...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启谦,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3
【正】 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形成,有一个长期演变、发展过程,本文拟对这个过程作些分析研究。一、对“儒”字、儒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儒”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