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41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试论“立达”派散文景秀明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立达”散文流派,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有以文学社团、报刊、出版物为主要阵地,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的流派,不过是所处的社会地位、政...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抗战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中国东南抗战文化史论》景秀明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指出:中国“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从电视剧类型的特征看,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日呈类型化特点。这一特点不仅影响了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的艺术创新,同时也给社会道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04
在纪录片叙事中,一个故事必须有一个序列,但更多的时候,一个故事往往由多个序列构成。如何安排这些序列,使它们之间的连接具有可续性的依据,从而构成情节。本文认为,序列与序...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电视研究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电视研究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2007
当前对“红色经典”改编为电视剧的研究,一是未能很好地结合改编客体、改编媒介、改编的文类等因素来进行研究;二是存在着角度单一以及研究范围过窄等问题。本文对上述这些问...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2017
新世纪中非关系纪录片注重展现中非合作共赢中崛起的非洲形象以及有担当、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对西方媒体扭曲的中非关系做了有力回应。魅力非洲的建构不回避非洲存在的社会问...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95
【正】当代散文近几年来忽地走俏,变热,小说家、诗人纷纷加盟散文创作,散文集、散文丛书竞相出版,散文热成为九十年代惹人注目的文坛景观之一。 散文走俏,令关注散文命运的人...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95
【正】1986年前后,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大量涌进大陆。受它们的精神和手法的影响,我国诗歌和小说创作先后在形与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紧随其后,作为文学一族的艺...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大学报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00
近年来,文学批评在批评的中国化、学院化、生命化、个人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和不菲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由于经济转型而带来的文化急剧转型的语境的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大学报 年份:2001
新时期,随着浙江散文里的自我、个性的回归,其散文的地域性,现代性也在逐渐觉醒,并日前成为自觉。强化散文的地域性、现代性应是振兴“浙军”散文应有之义。...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96
出现在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后期的“海派小品”一直被新文学史家长久地遗忘或故意冷落.即使现在“海派文化”、“海派小说”的研究颇显热闹态势,人们也很少提起,更不用说展...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大学报 年份:2000
本文论述建国初浙江散文的发展脉络 ,评析这一时期在全国整体文艺思潮背景下出现的浙江散文理论与创作现象 ,探究浙江散文由辉煌到回落 ,由复兴到迷失的轨迹与原因。This a...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新世纪,随着浙江散文里的自我、个性的回归,其散文的地域性、现肛性也在逐渐觉醒,并日益成为自觉.强化散文的地域性、现化性应是振兴“浙军“散文应有之义....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学散文”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对散文“在”本体的文学性的逼近。它的产生是 2 0世纪初西方文学观念引入当时中国文坛的结果 ,源于当时作家对西方文化、思维霸权的敬畏和遵从...
[期刊论文] 作者:景秀明,毕蕾,, 来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形象的建构上颇具特色,在跨文化传播中十分成功。它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让"国家形象"从一个普泛的想象体转而成为影像中一个个以人物为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