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65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 年份:2002
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易惠莉与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陈吉龙主编,是国内外第一部研究盛宣怀的论文专著,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今...
[期刊论文] 作者:吴有凤,,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6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居易、杞忧生,别号待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人。他不仅是近代的民族资本家和政论家,也是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所...
[期刊论文] 作者:常文美,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章对易惠莉、陈吉龙主编的《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一书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充分揭示其编辑出版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肯定它是一部深入开展盛宣怀研究的发轫之作,并指出其...
[期刊论文] 作者:钱听涛,, 来源: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华东师范大学女博士易惠莉撰写了一本《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几...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5
本文根据家谱和地方志等资料,讨论了上海著名的沙船业主王氏家族经历19世纪五代人的变化,家族代表人物由沙船主衍变为官绅和文化人,一个商人家族终至消亡的家族衍变史。王氏...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史林 年份:2004
同光之间兴起于中国政坛及社会的"商战论",提供了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轮船案从筹议到实施过程中必需的政治氛围。参与筹议的各色人物虽均假借"商战论"为并购案张本,然而各方利...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02
郑观应的著作中,除关于那一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关于他的家庭、家族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供我们研究作为儿于、兄长、丈夫和父亲的家族关...
[会议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近代中国 年份:2012
本文所解读的日本外交官小田切万寿之助致盛宣怀的五封函稿,属自1898年至1901年期间小田切在署上海总领事任上,与盛宣怀交往留下的文字资料,是那一时期中日两国关系演变进程...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2
秋瑾于1904年6月东渡,8月入东京实践女学校,成为该校旁听性质的"认可生"或"听讲生",但11月末则从该校退学。关于秋瑾此次退学之事及其退学原因,已往学界鲜有研究。从秋瑾入读实践......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秋瑾于1905年3月从日本归国,又于7月再赴日重新就读东京实践女学校师范速成科。她归国是为筹集留学经费,然而很不顺利,费用严重不足,致使内心非常痛苦焦虑。秋瑾在东京读书期...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档案与史学 年份:2002
近二十年来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著被介绍到国内的越来越多,除在研究问题的提出到论述中应用的观念及评价角度给人以新颖独到的感受外,国外相当多的研究者在史料应用及发掘方......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1
明末清初 ,明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遭遇日本和清两方面的挑战。日本德川幕府以强势外交 ,建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政治秩序 ;清最终以军事征服取代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档案与史学 年份:2002
中日两国同文,因此自古以来两国文人相遇,在思想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不存在多大障碍.因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可以通过笔谈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在日本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近代以来...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6
通过对同治年间湖南长沙士人杨恩寿日记的解读,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科举是形成现政权体制内知识分子队伍的制度基石,而科举制度的运作过程却不能避免制度自身的异化,除庞大的失...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6
【正】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夏东元教授所著《晚清洋务运动研究》(下简称"研究")是一本论文集,集子有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探讨,有对洋务运动发生发展的分析,有对...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2005
本文通过对张焕纶的家世和成长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其事业的追述和分析,探讨晚清中国最大口岸城市上海的一代正统士子的生活价值取向,以及上海本邑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
[会议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近代中国 年份:2010
轮船招商局在其实施“官督商办”体制的早期历史中,1873—1884年属商办性质相对突出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李鸿章始终未对该局的“官督”性质予以职位上的落实,作为北洋官方...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199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究竟是谁创用的?它的本意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很长时期一直没有明确,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才开始公认该词的创用者...
[会议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近代中国 年份:2003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因被刺不治身亡,23日,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华记者辛博森从北京发给报纸如下内容的电讯:对于中国来说,没有比在上海残酷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一位...
[期刊论文] 作者:易惠莉, 来源:档案与史学 年份:2000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