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6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孟依依,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9
施康强(前)与李玉民在朱穆家。图/朱穆  施康强先生遽归道山那天,上海《文汇报》编辑陆灏如约来访,在楼下一个接一个给他电话,始终没人应答。...下午1点,施康强的妻子打电话给他的忘年交,比他小25岁的朱穆,说他那天早些时候走了,她从医院回来,“发现他躺在床上一足着袜,另一足跣。”...
[期刊论文] 作者:余力文,,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1
5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版,刊有施康强先生的一篇随笔,题为《水绘园后人》,其实“水绘园”后人甚多,他只论及了舒湮先生与《微生断梦》一书,文后说“人生如梦,……...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4
萨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施康强萨特兼为哲学家和作家,也是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那么,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他的哲...
[期刊论文] 作者:傅岩山, 来源:书屋 年份:1996
尽一天之功,读完了“书趣文丛”中《都市的茶客》一书。此书早已开卷,限于手懒,仅在书边随意地勾划了一些所谓心得,显得不够严肃认真。而在我来说,本是尘世的一个攘攘之客,...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88
近年来,上接老舍先生的传统,有为小胡同大杂院居民写心态的“京味文学”的崛起,作家甚夥。鲁迅的时代,有“海派”与“京派”分庭抗礼。今天也有一批上海作家专事刻划上...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世界文学 年份: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数千万生灵涂炭。全人类花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才得以战胜从资本主义秩序内部产生出来的法西斯主义,浩劫的幸存者们不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对传统的...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年份:2006
我们读过一些唐诗宋词.仰慕古人与山河花鸟的默契,欲追随他们的足迹,与自然,也与前贤在静谧中对话。但是今天各大旅游线路已被如此开发,旅游成了赶集,很难找到一个安静角落寄托我们......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92
译本有“行”与“不行”者。此“行”字,作“风行”、“流行”讲,见《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议论马二先生曰:“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总以...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世界文学 年份:1982
萨特的文学创作和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近年来以各种方式介绍到我国来的已经不少。萨特的作品和思想在西方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四、五十年代,而在三十年之后流传到...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91
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作家出版社出版)未获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编剧奖,据说这对她是很大的打击,与她的自杀不无关系。...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法语学习 年份:2014
汉语四字格(尤其是四字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其组成形式和功能大致相当于法语的"短语"(locution),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大量使用。如果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抽象...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中国第三产业 年份:2002
蒙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美意和许钧教授与唐瑾先生的盛情, 巴别塔文丛里有我一本.rn译与文(创作)本是两家.译者是原作者和读者的中间人:理想的译家应该是透明的,他让读者读译作...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年份:2007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尤其气候宜人,物阜民康,四时八节有种种游乐。本地人恋此乐土,外地人则从古至今,入蜀者无不流连忘返。所以有句俗话叫“少不入川”,怕的是从此耽于安......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年份:2006
福楼拜最后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的同名主人公是两个相交莫逆的公文抄写员。佩居榭得了一大笔遗产,俩人便辞去工作,到诺曼底乡下买了一座农庄,自学各种学问,说了许多蠢话......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年份:2005
所谓饮食文化,从来皆有两支.一支是贵族化的,水陆杂陈,一席千金;另一支是平民化的,材料普通但制作精细,不因其便宜而降低质量....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年份:2005
如果把藏书理解为像黄裳先生那样收集本刻线装旧书,尤其是善本和珍本,我这一代人中大概没有人获得上藏书家的资格....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95
四年前,笔者在一篇评论《红与黑》的三种译本(罗玉君、郝运、闻家驷)的文章(《读书》一九九一年第五期)结尾写道:“读书君子且耐Four years ago, I wrote at the end of a...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94
谚曰:“路远无轻担。”译名著,如挑重担。译大部头的名著,如挑重担走长路,脚下难免闪失。只要译者/挑夫把担子送到目的地,偶尔碰碎、打破一两个瓶子(假定他挑着两箱洋酒),发...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91
名著似乎都有“抗译性”。一是难译,若非译林圣手,殊难“曲尽原著的天然本来的风格”(钱钟书语)。二是一般译文虽对原著打了折扣,如对鲜美的原汤浓汁搀了水,味道却依然不恶...
[期刊论文] 作者:施康强, 来源:读书 年份:1994
中国的出版业,半个多世纪前曾有过三个月内从集稿到出版一册八十万字的大书的壮举。高尔基倡议编辑《世界一日》后,中国一些左翼文化人受到启发,起意编一本《中国的一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