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263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4,495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金雯, 来源: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年份:2020
《概念的历史分量》是作者方维规多年研究中一部分的汇总,集腋成裘,而同时结构清晰谨严,各部分斗榫合缝,依次递进,构成一部完整的研究。本书以概念史为进路研究中国现代时期...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符鹏,,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7
历史巨变中的精神试炼符鹏(以下简称符):方老师下午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您不但在学术上涉猎广泛、成就卓然,您的经历也很传奇。我们从您的少年时代谈起,...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高照成,,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18
高照成(下文简称高):方老师,据我所知,您主编的"思想与方法"丛书之一的"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作为2015年10月在北师大举办的一次高端国际会议的成果在国内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22
方维规的文章"‘新世界文学’与‘跨文化’"把纷然杂陈的"新世界文学"观念看作后殖民思潮在文学领域的衍生品,先以达姆罗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为主轴,展开对各种新锐观点的讨论,解读"新世界文学"概念。...
[期刊论文] 作者:彭青龙,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本期访谈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围绕概念史与比较文学中的思想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方维规教授认为,概念史研究通过查考特定概念的历史语境和语义可以更好地体认历史,亦可透过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各有来历的概念同“当今”的可能联系。...
[期刊论文] 作者:邱伟云,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20
《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方维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探索近代中国思想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转型轨迹,一直都是人文学界重要的研究议题。前人已从诸多...
[期刊论文] 作者:杨俊杰,, 来源: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份:2015
20世纪德国文学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是方维规教授近年来着意在做的事情。在“文学社会学”理论方面,他甘愿费去不寻常的时间和精力,编译一本《文学社会学新编》教材(北京师范大...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6
2015年12月在巴黎讲学,冬梅寄来她的专著《沙龙:一种新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1917—1937)》(以下简称《沙龙》)二校稿。这次讲学就住在市中心巴黎圣母院不远的街道,闲暇的...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荣格称卫礼贤对他的影响超过任何人,这主要是卫氏翻译的《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德译本名为《金华秘旨》)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部中国典籍蕴含的中国思想,或许成就了...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1
欧洲人在明末清初对汉语的最初印象,是后来人考察汉语的起点,一些观点甚至延续了几个世纪,比如:汉语简略生动,但语焉不详;又如:汉字丰富多彩,却资源不足。之后,洪堡从其语言...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一、问题的缘起刘禾教授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三联书店2009年版。以下简称《帝国的话语政治》,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读书 年份:2015
黛云先生的大作《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学术论文自选集,该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贯穿全书的"跨文化"理念。在当今社会,概念的变化越来...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06
本人在西洋从事中国文学与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多年;如何将有些重要的汉语概念移译成西洋语言,常常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封建”便是一例。这里说的并不是翻译用词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年份:2008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提炼生活、超越...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2011
人们在谈论德国接受理论时,几乎只提康士坦茨学派,而对当时另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所知甚微。与西德的"接受美学"或"效应美学"不同,"交往美学"认为,文...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2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04
自1827年初起,歌德多次谈论"世界文学"亦即世界文学时代,他相信"当前这个高速时代和不断简便的交流,可以让人祈望世界文学不久就能实现"(1)。时隔将近二百年,在国际学界...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0
本文第一部分先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入手,试图在"文学性"与"社会性"这两种对立研究取向的颉颃中呈现该研究的困难前提。主体部分(第二、三、四部分)梳理文学社会学的"...
[期刊论文] 作者:方维规,,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3
记得在2004年,邹元江教授在德国特里尔访学期间,我曾送给他一本自己撰写的德文小书《布莱希特与鲁迅:论"陌生化效果"》。我俩谈天说地,并未多谈布莱希特,话题倒是涉及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