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60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马致远的曲作深深打上了古代文人惯有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征,但学界历来重视阐论其作品中的儒、道思想,而对其佛家意蕴则关注不够。笔者通过对马致远曲作的细读,发...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年份:2010
屈原人格的伟大来自于他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不是血统、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自我的完全确认以及在这种确认下的坚定不移。无庸讳言,屈原的贵族出身对其贵族精神的形成有一...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05
从和中的两段材料入手,考察了隋炀帝的文学观'非轻侧之论'的有关内容及其历史背景.隋炀帝的'非轻侧之论'提倡典丽,...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阿里骨是活跃在河湟地区的唃厮啰(宋称"青唐羌")政权的继承者。由于他非唃氏家族的身份,围绕他产生了许多矛盾,并直接影响到了宋朝与吐蕃的关系,因此对待阿里骨态度问题至关重要......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大慧宗杲是两宋最杰出的禅师,他的成就离不开对苏轼的接受。通过结交受苏轼影响很深的惠洪、唐庚、李彭、张商英、韩驹等,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间接接受;而通过对苏轼人品的称赞、......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李白对《诗经》的接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在思想上自觉把《诗经》当作反对齐梁柔靡之风的武器;第二,他与《诗经》有着相同的精神契合点即抒发性情;第三,他看重《诗经》的...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宋词所选用的三国英雄意象与当时的政治格局有密切关系。有受人重用的周瑜、诸葛亮,有用武之地的曹操、刘备、孙权,有湖海豪气的陈登。通过对这些三国英雄意象动态分析,完整...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四川僧人圆悟克勤对大慧宗杲的士大夫禅学有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圆悟克勤在与士大夫谈话时借机钳锤宗杲;第二,圆悟克勤重视与士大夫的交往;第三,圆悟克勤有着融合世法、佛......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求索 年份:2010
宗杲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师,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禅僧与参禅士大夫禅学、儒学、诗学的互动体系。宗杲禅学与士大夫具有诗禅相通、儒佛互摄、妙悟等共同话语。宗杲与士大...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宗杲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师。江西诗派诗论如吕本中的"活法"、徐俯的"中的"、韩驹的"遍参"、曾幾的"慎勿参死句"都与宗杲"看话禅"有着话语同构关系。...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熙河之役是宋朝与吐蕃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宋人对之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赞扬和反对。然而从这褒贬中,不仅展示了吐蕃的风俗,而且表明了宋人对吐蕃的关系、态度。宋人为...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求索 年份:2015
《庄子·天下》、《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对先秦学术均有论述。仔细研究这三个文本,可以探寻出先秦学术的真正面目:先秦显学是墨、名、法、道四家;先秦学术之格局...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杨万里参的“赵州禅”是宗杲“看话禅”使用频率最高的“话头”。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是宗杲“看话禅”的代称。杨万里参“赵州禅”在朋友关系及思想内容上与宗杲“看话...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苏轼对司马相如的评价,近来受到相当关注。有学者执否定态度,有学者执肯定态度,其实都过于简单化。从苏轼的 写作方式来分析,发现苏轼与司马相如关系的二重性:接受与改写;推崇与......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陈仁锡《三国志评阅本》体现了明代后期与保守、空疏史学相背离的两种史学思潮,即针对明代空谈心性,他倡导经世致用,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具体有用的经验,给人们提供借鉴;针对明代学风......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隋朝的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两代帝王在如何融合南北诗风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文帝提出斫雕为朴,实行以北方诗风为主的政策.炀帝在继承文帝禁...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文本、读者三环节,而新批评是一种单一的“从形式到......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韩驹不仅善于借用禅宗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审视自身及其世界,形成独特的生活禅学,而且能自觉把禅宗精神运用到诗学创作里,在诗学实践中印证禅学思想。通过对韩驹诗歌的分析,得出其创......
[期刊论文] 作者:方新蓉, 来源: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2
屈原与李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有着不同的命运,却有着相似的主体意识.本文比较分析了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他们都很自信和自负;他们确定人生目标的动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