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3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6
惊醒女子魂,鉴彼媸与妍──论启蒙女学者单士厘戴东阳在近代中国观察、研究西方历史的行列中,1900年以前还很少有妇女的参与,而能够用著述表明自己的观感和见解的更是罕见,这罕见的一...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15
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日本在逼迫朝鲜否定与中国宗藩关系的同时,以中国阻碍其实行朝鲜内政改革为辞,开始秘密向奉行中立政策的美国托付撤使后代为保护其在华利益事宜。日本...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2007
1881年中日琉球交涉中断后,驻日使臣黎庶昌力谋贯彻清政府“存球祀”意旨,最初将球案作为独立的外交问题单独对待。甲申事变后,随着朝鲜通商开港政策陷入困境,黎庶昌又将琉球...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清史研究 年份:2009
光绪元年(1875)日本挑起阻贡事件后,清政府的对琉政策由被动而主动,一个重大的促动力是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积极建议。本文深入考察了何如璋的琉球建议,及其促使清政府对琉...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天津政协 年份:2014
甲午战争的主要发动者、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蹇蹇录》中曾说:"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甲...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9
中国驻日使团参与拘捕金玉均的交涉是在甲申事变金玉均成为朝鲜"乱首"后。金玉均逃日之初,中国驻日使臣黎庶昌、徐承祖奉命协助引渡金玉均,并建议由朝鲜政府出面引渡。日本虽...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04
近代著名维新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其"礼俗志"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它广泛涉及朝会、祭祀、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居...
[会议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 年份:2004
中日《天津条约》又称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其主要内容中、日两国同时撤回驻朝军队,尤其由此引发的中、日两国对朝鲜的同等派兵权问题,成为日后甲午战争的祸根①。目前,...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2018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庆”号事件完全是中日之间的外交摩擦,但其最终实际上由英国出面了结。英方坚持与中国交涉的唯一理由是“重庆”号悬挂的英国国旗受辱。英国所提出......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17
高升号事件的研究始于日本学者高桥作卫,《英船高升号之撃沈》为其集大成之作。高桥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官方背景,终极目的是为日本浪速舰行为正名。由于能利用珍稀的军方原档,...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日本外交文书》所收"重庆号上对荒川领事家族施行暴行一件"对"重庆"号事件的概述有很大局限性。事件起于"高升"号被袭,日本"渝盟肇衅"之后。清兵进入英国轮船"重庆"号并非为伤害日本......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史林 年份:2005
以扩张代替锁国,是近代日本发展的方向。近代日本的外交是“双重外交”,以外务部为中心的政府与军部在处理外交政策的具体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作为外务部外交政策的主要...
[会议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3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从传统的“朝贡制度”向近代“条约制度”演进与过渡的历程。“条约制度”是在清政府缺乏条约知识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为后盾...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19
近代著名维新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其“礼俗志”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它广泛涉及朝会、祭祀、婚娶、丧葬、服饰、饮食、...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3
活跃于日本幕末政坛、明治维新后拥护新政府的官僚宫岛诚一郎,在中国首届驻日使团派驻日本时算不上重要的政治人物。然而,宫岛私家史料显示,他通过与中国首届驻日使团长时间...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日本学刊 年份:2018
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关注历时近30年,其认识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初抵日本时,他有怀疑,但无敌意,还乐见其成。阅读西方民权原典,尤其游历美国后,他接受变革思想,潜...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史林 年份:2004
晚清政治派系对驻外使臣群体影响可谓持久且深入.甲午战前,对出使大臣影响最大的是淮系李鸿章,早期清流派对其有一定牵制;甲午战后,中经外务部成立,驻外使臣开始进入职业化时...
[会议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 年份:2007
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日本蓄意挑衅的历史。其间,日本为了防范欧美各国的干涉,虽然在军事上求常占先机,外交上却取被动。其种种外交措施,常引起欧美各国认为日本实只...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0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外交主张是以联英著称。以往学术界一般认为,他那联英策的提出,是缘于两个因素:一是针对当时清廷以慈禧、奕诉为首的统治集团对俄国的严重幻想;另一是由于英......
[期刊论文] 作者:戴东阳,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高升号事件爆发后,英国国际法学者韦斯特莱克和胡兰德先后在《泰晤士报》发文,为肇事者日本浪速舰行为辩护。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是日本在应对高升号事件中利用国际法维护自...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