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00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徐匋,,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4
【正】 温庭筠词素以金碧辉煌、华美绮丽著称。翻开温庭筠词集,绿杨、萋萋草、梨花,轻絮、银烛、红蜡……如同展开一幅色彩斑烂、千姿百态的人物和景物画卷,令人目接五色。由...
[期刊论文] 作者: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7
过秦之文多矣。而谁的文章又象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这样一个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
[期刊论文] 作者: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3
'画屏金鹧鸪'语出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这首词主要描写一个女子的相思。王国维拈出这句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人问词话》)。...
[期刊论文] 作者:徐匋,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1985
况周颐《蕙风词话》曰:“五代词人……其铮铮皎皎者,如李重光之性灵,韦端已之风度,冯正中之堂庑,岂操觚之士能方其一万。”所谓“性灵”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词人者,不失其赤......
[期刊论文] 作者:徐匋,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89
对于温庭筠“坎坷终身的”命运,曾引起后人很多的解释与猜测。例如有称其“凭才傲物,多犯忌讳……而谪方城尉”(《云溪友议》卷七)又有说因讥刺令狐绚,遂被奏“有才无行,卒不登第”,......
[期刊论文] 作者:夏松平,,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15
在《文史知识》2014年第9期上读到王景琳、徐匀老师的文章《(庄子·齐物论)中的“吾丧我”》,笔者受益颇多,惟对文中“隐机而坐”的解释,有点不同想法。下面,笔者不揣冒昧提出......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4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突兀困惑感。尽...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庄子"齐物","齐"的既不是物的外在形式,也不是物的具体功能,而是物的本质,"齐"的是人心,是人对万物的认识,这就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所包含的丰富内...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这几句话点明了庄子审视万物的立场与方法。站在这样的立场,用这样的方法,庄子不仅破了名墨二家"指非指""马非马"的命题,...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4
《齐物论》中提到的"三籁"是理解"吾丧我"的一把钥匙。"三籁"中,庄子对"天籁"的着墨胜过"人籁"却又远远不及"地籁",而且最后以一个问句作结,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的悬念与阐...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4
庄子《齐物论》开篇先以他精心设计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寓言,引出"吾丧我"的重要命题,然后用"人籁""地籁"的描绘暗示"天籁",并以"天籁"比喻"吾丧我"的境界。接着,庄子...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为了进一步说明"道通为一",庄子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古之人"的远古时代。说明那时人们原本并没有"物"的观念,即便后来心中有物,也不曾有"是非",只是随着人们对物的认识的不...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至人、神人、圣人同为庄子《逍遥游》中所标举的三种理想人物,在精神境界、人格层次上,三者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三者同属'逍遥游'者,而'无己''无功'...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3
三惠能成佛的经历:渐修顿悟《坛经》是南禅入门弟子的必读经典,也是修行诵读的最重要的经书。惠能曾对弟子说:"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吾丧我"是庄子《齐物论》一篇的点睛之笔。南郭子綦的"心如死灰"也好,"人籁"、"地籁"、"天籁"也好,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忘我"、"去我"乃至"丧我"。所以在写过"三籁"...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齐生死,不但是《齐物论》以"道通为一"来齐物、齐论、齐彼此、齐是非、齐贵贱的最后着眼点,同时也可视为是庄子在洞察世间万象、归纳人生种种议论之后为《齐物论》所作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3
由惠能所开创的南禅"顿悟"与神秀北禅所主张的"渐悟",在中国禅宗史上一直被视为对立的两端。似乎"顿悟"就在"一念"之间,无需修行积累,所谓"剎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提起禅宗,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六祖惠能,还有他"得法偈"、五祖弘忍夜半传衣钵的故事。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虽然上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却似乎始终遮着一层看不...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原本是一个"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通为一"的世界。但是,自从由"一"引发出了"二",由"二"又引发出了"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景琳,徐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5
在讨论庄子《逍遥游》中提出的"圣人无名"时,我们已经谈到在庄子时代"圣人"这一概念的重要。不但儒家、墨家、法家先哲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管子、韩非子等都曾多次...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