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9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卢旻,车志英,周国亮, 来源:光明中医 年份:2009
柴胡纵横汤是河南中医学院张鸣钟教授汲取历代名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中的用药经验和配伍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成,用来治疗肝郁、脾虚并重证,多年...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1996
“风从火化,湿与燥兼”考释张鸣钟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中医名词考证张从正是刘完素的私淑弟子,攻邪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远则取法乎《素问》、《伤寒论》,近则独宗于刘完素,以善于“汗...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1997
号“斋”名医琐谈张鸣钟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医学家@杨士瀛@罗天益@戴思恭@楼英@王纶@万全@薛已@吴有性@肖士熏@王士雄古代医家以“斋”为号者颇多,此与其处世态度和治学主张密切相关。考...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河南赤脚医生 年份:1981
六味地黄汤是个配伍严谨的滋补肾阴的名方,方中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09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08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7
《嵩崖尊生书》乃清代医家景日畛撰著,刊于公元1696年,全书共十五卷,分气机、诊视、药性、论治、病机、上身、中身、周身、下身、妇科、幼科十一门。卷一为气机部,叙述五运六气三......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5
清代医家陈修园于《医学三字经》中言:"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并自注曰:"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著《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5
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医之始,本岐黄。自注云,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始。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陕西中医 年份:1982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并自注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孝核无误;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0
《针灸甲乙经》为晋皇甫谧辑著,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是皇甫氏将古代著名的《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医学著作纂集起来,加以综......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0
《赤水云洙》为明代孙一奎著述,乃《孙氏医书三种》之一,全称《赤水玄珠全集》,辑刊《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及《孙氏医案》3种。“赤水”是古代传说中南方的水名,“赤者,南方......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7
“脉乱”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为“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人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原医刊 年份:1982
近年来,笔者采用民间验方松香治愈黄水疮20余例。实践证明,简便验廉。药物松香一块,用筷子夹住点燃,下置净水一碗,待松香熔化滴入水中凝固后,取出研细,贮...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0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陕西中医 年份:1989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各地出版的老中医经验集时,发现在有些医案医论中,关于濡脉兼脉的描述,颇多可商之处。兹不揣冒昧,辨析如下,请同道参考。濡脉,主要是由浮、细、“软”...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08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10
【原文】“胃为水谷之海,转输旋运,生化不穷,故治病先讲胃气。”【释文】此语出自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胃经主病》。饮食入口,容纳于胃,与脾配合,腐熟水谷,升清降......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07
一、简答题1、张子和的名、字号、籍贯和生活年代。2、《儒门事亲》书名的涵义。二、思考题试述张子和学术思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期刊论文] 作者:张鸣钟,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07
一、问答题.1、张子和的名字号说法不一,习谓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然方春阳氏经过考证,认为子和是名,戴人是字,而从正则为曾用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2期)。张氏约生活于公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