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77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包立民,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15
《文坛艺海录》一书作者张兴渠老师与和平中学的几位学生,就是一些追梦者。  1952年夏,爱好文学的张兴渠,从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听闻中央文学讲习所(简称文讲所)招考研究生班,学期一年,培养文学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7
1951年的6月,我尚在震旦大学读书。上海戏剧界为了抗美援朝曾作“义演献机”之举。为了吸引更多观众,他们动足脑筋,演出了女演员、武生、老龄演员等三个专场,其中剧目有人们百看不厌的《龙凤呈祥》。这次演出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除去《龙凤呈祥》外,就是筱兰英的参加......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9
1952年,我从震旦大学毕业,被选派到中央文学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其间听到有关赵树理提携青年作家的一些轶事。  解放战争时,陈登科写了一部小说《活人塘》,行军时把它带在身边,未曾片刻离开过,不过他自己也弄不清这就是小说。1949年他到安徽合肥,才算安定下来。有人......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3
震旦大学原为法国人所办的医学院而闻名于世。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校文学院中文系,曾经一度汇集了上海的著名文化人,如顾颉刚、丰子恺、郭绍虞、李健吾、唐弢、梅林、王...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8
陈西汀中年以后爱写红楼戏,每一剧成,就受到童芷苓的无限钦慕。童芷苓佩服陈西汀的文才与笔力,也只有陈西汀写的戏,最合其胃口。陈西汀亦看重童芷苓的表演天才,曾经对童说:“只有你演我的戏才最称心。”陈西汀当面夸奖童说:“你与俞振飞,刘斌昆合作的金玉奴真是一绝啊!”......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8
上世纪80年代曹禺与李玉茹喜结良缘,一时在艺坛传为佳话。曹禺鼓励玉茹趁此改革春风振兴京剧;而李玉茹也想有所作为。在曹禺的帮助下,她根据《王魁与敫桂英》的故事改编成《青丝恨》。曹禺看了剧本夸奖说:“我只知道你是京剧演员,如今却能写出如此有声有色的剧本,真不......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6
毛宪文建国初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与我有同窗之谊。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文艺学习》在北京创办,由女作家韦君宜任社长。毛宪文任编辑,写稿、编稿,成绩斐然。《文艺学习》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畅销刊物之一。  在反右运动开始时,《文艺学习》的党委忽然收到一封检举信......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6
上世纪蛋年代初,我高校毕业分到“中央文学研究所”继续学习。临行时,贾植芳先生特写了一封介绍信,介绍我与杨文娟和他的令兄贾芝相识。  贾芝先生是民间文艺的专家,又是李大钊同志的爱婿,在相晤后,贾芝坦然地谈了李大钊生平的一些趣闻轶事。  李大钊在“五四”运......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8
鲁迅晚辈中的莫逆之交也许就是曹靖华了。仅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有他们之间近90封信札,还不包括没有公开发表的遗札。当然不能以书信的多少来判定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深浅。不过从这些情深意切的书信里可以看出他们二位之交确是情非一般。  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1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鞴(jān,冻裂),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6
一 陈西汀编写的京剧,尤其是红楼戏,干净利落,颇获行家所称道,一些京剧名角争相主演,童芷苓就是其中之一。童芷苓曾对陈西汀说过:“我一生演戏不少,比较满意的,除与周信芳院...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14
1952年我高校毕业,与同班学友杨文娟有幸分配到丁玲所主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继续深造。  临行时,贾植芳先生写了一封介绍信,介绍其兄贾芝与我们相识。到了北京车站,研究所委托陈淼、白榕(谭之仁)开了吉普车前来接我们。  白榕与我们有旧,两年前曾在震旦大学与我们同......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13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京剧院的编剧陈西汀应盖叫天之邀,到杭州金沙港盖府帮他整理其代表剧目《武松》、《一剪仇》、《林冲》等。  陈西汀住在盖叫天家达两月之久,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增,无话不说,无情不叙,成为忘年交。盖叫天性情豪爽,热爱自然,经常和陈西汀登山涉......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3
李如春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拜周信芳为师,学得《追韩信》、《打严嵩》、《斩经堂》、《跑城》等麒派代表戏,唱做俱佳,颇受乃师周信芳的称赞。上世纪40年代,李如春的出色技艺表...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11
民初,传媒逐渐兴起,邵飘萍供职于《汉民日报》,写的文章中常有他人所不敢言的内容,读者称赞不已,却为当局所不容,视为眼中钉,定要除掉方后快。不久,该报就被查封了。  1914年,邵飘萍东渡日本,别求救国之道,此时,章士钊亦正避难于东京。异国相逢,同胞之情,倍感亲切。他们朝夕......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5
谭鑫培共六次光临上海,最后一次是在1915年,当时他69岁。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京剧票友罗亮生先生曾向我讲述谭鑫培最后一次在沪演出的情况。现加整理,以飨读者。谭鑫...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6
1944年我还在中学读书,有一天,我的远房表兄从乡下来我家探望,送给我们一包用几张旧报纸包的花生米。其中一张是解放区油印的小报,上有一条新闻:"敌机一架被我击落,敌驾驶员...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世纪 年份:2004
此轶事为我亲闻。我1952年于高校毕业,分到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那时马烽与他的夫人亦在所学习。此事是听马烽和其犬人段杏绵所言。1938年马烽到了延安,在延安"鲁艺"所属部队...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档案春秋 年份:2008
我于1952年在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中央文学研究所继续深造。这个研究所是当时国家级最高文学研究机构,由中宣部与文化部合办。所长与副所长分别是著名作家丁玲和张...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兴渠,,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11
解放初期,我在震旦大学读书时,何满子先生正在震旦教授文艺学。那时他很年轻,仅30岁出头,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与王元化、贾植芳亦很投合,皆崇拜鲁迅与他的著述,都被誉为“鲁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