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55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 来源:文博 年份:2020
居室葬是指人类主动将死者处理在居住址室内的非奠基性质的埋葬形式。作为不同于传统埋葬形式的特殊案例,芦山峁遗址居室葬可能与辽西和坝上地区的居室葬存在源流关系,这种关...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 来源:北方文物 年份:2020
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为该遗址的主体文化遗存,是兴隆洼文化地方类型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二期乙类遗存A、B两区聚落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两处聚落是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 来源:文博 年份:2021
与传统的农作物不同,杂草在考古学研究中常被学者忽视。本文通过对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植物、动物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再分析,发现以藜科和豆科为代表的杂草与人类和家畜的关系非常密切。基于植物志的记载,并结合周边区域现生杂草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 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份:2021
动物资源是辽西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要素.综合运用动物肉食结构、石器功能组合、环境和聚落重建等方法,初步揭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 来源:考古 年份:2021
前言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史前社会存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一是区域间相互作用逐渐加强;二是每个区域的社会都逐渐向复杂化发展,文明因素逐渐显现[1].这种趋势在新石器时代最末期的龙山时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2]......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孙永刚,,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查海遗址的发掘,为辽西地区的史前考古打开了新的视角,特别是"龙形"堆石和居室葬的发现,为探讨史前先民的精神领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在人口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史前时...
[期刊论文] 作者:孙永刚,常经宇,,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通过对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的部分遗址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归纳出陕北地区生业方式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由仰韶时代晚期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狩猎为补充,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孙永刚, 来源:遗产与保护研究 年份:2017
面对日渐火热的文化发展浪潮和旅游发展趋势,作为文博行业衍生品的文创产业却陷入了市场和效益的两难之地,究其原因是文物与文化的概念混淆了产品设计的原始初衷。如何让这个...
[期刊论文] 作者:常经宇,孙永刚,, 来源:文化学刊 年份:2017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
[期刊论文] 作者:沙恒辉,刘满华,常经宇,苟国庆,, 来源:电焊机 年份:2015
直接测试是获取焊接结构残余变形和残余应力的主要方法。以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YSWELD,对构架上面的T型接头和对接接头进行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