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336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12
常敬宇,又名常俭,1940年生,河北清苑县人。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中心教授、...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1994
谈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常敬宇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更是培养外国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是八十年代世界汉语教学界的共...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4
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常敬宇一结合语境讲解词语任何一个词语,在词典中的释义一般是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是静态的,多义的。只有当它进入话语的句子时才具有单义性、动...
[期刊论文] 作者:陶昕,, 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2012
文化词汇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常敬宇,2009)。文化词汇学是对文化词汇进行研究的学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网络论坛纷纷...
[期刊论文] 作者:宋玉柱,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1991
最近又读到常敬宇先生的《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兼谈词语搭配中的语义关系》一...
[期刊论文] 作者:吴辛丑,,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0
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对汉语文化词语作了进一步的发掘,对词语的文化意义从多方面加以阐述,材料翔实,论述充分,比较实用","有...
[期刊论文] 作者:朱笔丹,,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4
常敬宇先生说:“语言反映着民族的文化观念的心态。汉语言同样是汉文化的表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哲学思想、道...
[学位论文] 作者:华萍,, 来源: 年份:2013
张占一、吕必松、常敬宇、毕继万、陈光磊、胡明扬...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11
赵元任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不仅对汉语方言学、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法学(即北京语语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普通话的声调、语调、重音与功能语气及音系特征等方面也...
[学位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 年份:2017
曲线梁桥因其使用功能及外形美观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立交桥中。一些桥梁因服役年限较长,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抗震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本文以一座半径为55m的三...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当代修辞学 年份:1989
语言进入语用以后就会发生各种变异。语言的变异和语言的选择是两个并列的修辞手段。变异不是对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而是对现有的某一种语言材料进行变格的(...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相对西方语言来说,汉语的词汇是比较难的。因为汉语词的来源悠久,词的构成灵活多变,词义丰富多采,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复杂,...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世界汉语教学 年份:1988
一语气情态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一种传输信息、表情达意的交际符号系统。人们说话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和态度,因此,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总带有...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01
所谓句子的语用研究 ,实际上就是对句子的动态研究 ,即结合交际研究句子的各种变化和用法 ,但不同于最近几年提出的从“语用平面”去研究句法 ,“三个平面”仍属于静态描写范...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08
一、梅文化概说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04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它是我国艺术百花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唯一的以文字的书写为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14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随着中国国力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层...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6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社会上共同关心的问题,时代脉搏的跳动,政治气氛和文化习俗,以及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观感等等,无不在影响着语言的交际,并且渗透在话语的语...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正】 一、什么是得体性对于“得体”的涵义目前还没有明确一致的说法。在辞章学、修辞学的论著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体”是“文体”和“语体”的总称,所谓“得体”就是指...
[期刊论文] 作者:常敬宇,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1999
读了董树人先生《称父母何须用谦辞?》(见《汉语学习》1998年5期)一文,不敢苟同,略叙浅见。董说:《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词典》均把“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