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24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常增花,, 来源: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年份:2018
硅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高、脱锂电位低和成本低等优势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硅嵌脱锂过程中较大体积变化以及由此诱发的不稳定固体电解界面膜(SEI...
[期刊论文] 作者:庞娟,朱岳麟,常增花,, 来源:无机盐工业 年份:2011
以高岭土和铝土矿为原料,经碱熔焙烧活化、水热合成制备了4A沸石。利用单因素实验,探索了活化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合成4A沸石的影响;利用正交优选实验,考察了水热合成过程中胶化...
[会议论文] 作者:刘向文,常增花,齐宏旭,胡平,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4
  本文以实验室合成的具有特殊浸润性的高分子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静电纺丝设备制备了纳米纤维单层微孔膜及纳米纤维与无纺布的复合膜。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史晓岩, 马磊磊, 常增花, 王建涛,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0
针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独特的首周充电特性,设计了一种脉冲化成制度,通过优化化成制度减少富锂锰基/硅碳体系电池化成过程中的产气量,提高电池的循环电化学性能。通过GC-MS,SEM,XPS和电化学测试表明,对比传统的化成制度,采用脉冲化成制度后电池的产气量降低了37%......
[期刊论文] 作者:赵金玲,王建涛,常增花,卢世刚,, 来源:稀有金属 年份:
在传统碳酸酯电解液中添加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可提高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电位,从而在高于4.5V(vs.Li/Li+)电压下可减少电解液溶剂的分解。本文中用FEC部分或全部取代传统电解液...
[期刊论文] 作者:黄贤凯,邵泽超,常增花,王建涛,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19
研究了导电炭黑Super P的添加量对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交流阻抗分析Super P添加量影响电极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
[期刊论文] 作者:高可心,余天玮,权威,常增花,李国华,王建涛,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1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等电化学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正负极活性材料的改性和修饰、新型导电剂和黏结剂的应用以及电极组分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然而,传统电极因其单层结构本身存在的活性......
[期刊论文] 作者:王金娥,朱岳麟,常增花,庞娟,祎兴旺慕,, 来源:无机盐工业 年份:2012
利用正交优选实验研究了硅铝比、钠硅比、水钠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5个因素对水热合成4A沸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水热合成4A沸石,利用XRD、场发射扫描电子......
[期刊论文] 作者:张安邦, 汪晨阳, 赵尚骞, 常增花, 王建涛,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2
锂离子电池是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理想电源。目前使用有机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仍然存在安全问题和寿命不足的问题,而使用不燃的固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从原理上讲,不燃的固体电解质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电池的燃烧和爆炸,并且......
[期刊论文] 作者:常增花, 王建涛, 李文进, 武兆辉, 卢世刚,,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19
硅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硅材料储锂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电极/电解液界面不稳定,是限制硅电极商业化的主要因素之...
[期刊论文] 作者:常增花, 王建涛, 武兆辉, 赵金玲, 卢世刚,, 来源:化学进展 年份:2004
基于1 mol·dm-3 LiPF6/EC的传统非水型电解液已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了20年。高功率、高比能锂离子电池以及锂金属电池(如Li-O2和Li-S)的发展,对电解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电...
[期刊论文] 作者:朱岳麟, 常增花, 郑晓梅, 黄志平, 肖开文,, 来源: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2011
采用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梅州金柚(Citrus grandis Osbeck cv.)果皮精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和质量分数,并对两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蒸馏法和溶剂萃取...
[期刊论文] 作者:常增花,韩富娟,杨夕馨,王建涛,卢世刚, 来源:电化学 年份:2020
本文研究了在LiFSI-(PC)3高浓度电解液中添加剂对于纳米硅材料的循环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循环过程纳米硅材料及其电...
[期刊论文] 作者:汪晨阳,张安邦,常增花,吴帅锦,刘智,庞静,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2
随着人们对锂离子电池需求的日益增加,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材料改性及新材料开发能有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除此以外,孔隙率、孔径大小与分布、曲折度及电极组分分布等电极的微观结构参数也是决定电极及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期刊论文] 作者:韩富娟,常增花,赵金玲,王仁念,丁海洋,卢世刚,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2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提高。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成为电动汽车中最具应用前景的动力电池,但该电池体系依然面临着低温性能差的问题。本文综述近年来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高镍三元......
[期刊论文] 作者:刘智,马天翼,汪晨阳,李翔,常增花,庞静,云凤玲,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2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高镍/硅氧碳软包电池成为长续航电动汽车的首选,但是高镍/硅氧碳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采用无损电化学分析和事后拆解分析对循环过程中电池容量和内阻的变化进行检测,通过对......
[期刊论文] 作者:杨夕馨,常增花,邵泽超,吴帅锦,王仁念,王建涛,卢世刚, 来源:材料工程 年份:2021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作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电化学性能表现出很大差异,严重限制了其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采用多种电化学测试表征了富锂锰基材料在5~45℃温度范围内电化学性能的差异,从极化的角度分析了材料性能与温度依赖关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