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45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董迎春, 覃才,,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同时也极具诗人影响。她的民族志写作充满民族情感,诗歌创作呈现复杂的女性意识。巴莫曲布嫫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与彝族的地域、文化以及民...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凉山文学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王菊,邓思胜,,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8
彝族女诗人巴莫曲布嫫穿过历史的幽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符号代码进行解读:从民族精神到生存追求,一一展示了诗人诗歌的民族特性和美学追求。...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1996
风过无痕(外三首)巴莫曲布嫫风过无痕──一夜偶记恍惚中的低语我们又远了一城这才隐隐感觉那三九还寒的晚冬路已错过早春几步只是前秋雨漉漉难言一叶孤楚早已无力再垂露聚散牵...
[期刊论文] 作者:丁靓,, 来源: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危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代著名彝族诗人巴莫曲布嫫所创作的组诗《虱案的原始》就流露出她对本民族文化危机深切的忧虑之情。面对危...
[期刊论文] 作者:廖明君,巴莫曲布嫫,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王菊,,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06
巴莫曲布嫫以体大虑周的方式...
[期刊论文] 作者:华紫瑾,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年份:202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解读禄琴、巴莫曲布嫫、鲁娟三位代表性作家的诗歌创作,从当代彝族女性诗歌民族审美下的女性书写这一总体特征出发,剖析阐述其内部女性意识表现渐趋强化的发展趋势。...
[期刊论文] 作者:高瑜蔚(摄),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19
巴莫曲布嫫,彝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法学博士(民俗学专业)。...
[期刊论文] 作者:何岩,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2009
2008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匈牙利籍学者格雷戈里·纳吉(Gregory Nagy)著,巴莫曲布嫫翻译的《荷马诸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读书 年份:2003
作者篇目期号/页码A阿蔼暴力、差异与和平2/11阿道夫·穆希格关于欧洲认同的思考10/37阿明美国的狂妄野心 :军事控制全球4/54B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10/10巴战龙教育...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07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98
彝族鬼灵信仰的滥觞与发展,反映在原生宗教活动中便是分门别类的咒鬼仪式,折射在彝文经籍文献中即形成了大量的咒鬼祈祝诗篇,体现在仪式操作道具上便是形形色色的巫祭造型。...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98
神图鬼板是大凉山彝族原生宗教的产物。从其神秘诡确的图像、“画骨”写意的线条、泼、墨凝重的字符、古拙质朴的形制中,可以发见到一种历史悠久、蕴涵深厚、活化生动的原生宗......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04
围绕“口承─书写” (Orality -Literacy)问题 ,各方学者纷至沓来 ,展开了一场旷世持久的大辩论 ,由此引发出一场有关人类智力知性活动讨论。在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是否横...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年份:2017
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05
“克智”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史诗演述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这些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正】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和效用,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
[期刊论文] 作者:巴莫曲布嫫,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正】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