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68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年份:2012
[关键词]普通话机测培训策略培训成效  [作者简介]姚若冰(1973-),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0
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中,"个人化写作"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主要的形态。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与解读意味的便是林白的作品。文章从"个人化写作"这个经常被用来定义林白作品...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3
在林白的文本中,刻意选择的意象被大量泛化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林白通过镜子 沙街 等一系列意象折射出其笔下的女性解读世界的方式;而林白文本的小说主题则一再被归结为一种...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6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一种信息能力:即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传递信息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6
鲁迅的小说中弥漫着强烈的虚无感和被压抑的焦躁感,他怀抱着对平凡人和日常生活不可言说的热爱,也不遣余力地对人们身上的缺陷进行淋漓尽致的刻划与揭示,在批判的同时,他自己也陷......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珠海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3
西昆派及其领袖杨亿素来被认为模拟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风格,西昆诗风乃晚唐诗风之延续。而实际上杨亿虽以李商隐为师法对象,但已渐渐走出唐诗的范围,初步展现出宋代诗家的特质,是唐......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速读·下旬 年份:2016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虚拟信息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教学,本文从虚拟系统模拟操作、数据保护、数据恢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虚拟技术在高中信息......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9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抑或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4
真实与虚构并行、杂糅共存于文本中,采用这种叙述技巧使林白的小说充满了象征意义和语言美感.与此同时,这一技巧的运用对林白小说的意义远不止技巧层面本身.它分别作用于文本...
[学位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4
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中,林白的作品即便不是最为出色的,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在各种对于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写作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论文和著作中便可发现,林白的名字几乎总是夹......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年份:2004
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玩游戏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几种信息技术课的游戏教学模式,把游戏和教学有机地...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5
辅导点拨:小作者向大家讲述了在课堂上发生一件事,详细具体,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以及从中获得的收获。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可见语言功底之深。“铃铃……铃铃……”一阵风吹过,...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来源:作家·下半月 年份:2011
摘要 与梁启超的“革命家的拜伦”和苏曼殊的“艺术家的拜伦”不同,鲁迅对于拜伦的推崇在于其在以上两者的巨大张力之间发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拜伦。鲁迅视其为“精神界之战士”,在鲁迅的思想与作品中都可见到拜伦的摩罗精神的渗入与体现。  关键词:拜伦 鲁迅......
[期刊论文] 作者:高翔,姚若冰,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顾筝,,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6
《从文自传》是作家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对自己20年人生的总结。它通过白描的方式描写了烙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湘西生活。《从文自传》的功能常常表现为一份用来参照的原始资料...
[期刊论文] 作者:邓乔彬,姚若冰, 来源:洛阳大学学报 年份:20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 ,从哲学而言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
[期刊论文] 作者:王桂青,姚若冰,,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2012
在有关《生死场》的启蒙主义解读中,对小说中体现的群体生命形态全盘否定的倾向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这是非历史性的,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小说的曲解。运...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丁宇鹰,,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6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史,这种以食为天的农业生活方式使男耕女织的性别社会分工带上一主一附的意味.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不及改变整个农业文明,但改变了中国农...
[期刊论文] 作者:姚若冰, 王桂青,, 来源:理论学刊 年份:2012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还是在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