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69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动态 年份:1998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动态 年份:1998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王光宇,陈邦彦,陈圣源, 来源:Antarctic Research 年份:
ThecharacteristicsofgeophysicalfieldandtectonicevolutionintheBransfieldStraitYaoBochu(姚伯初);WangGuangyu...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南海地质研究 年份:1998
南海在新生代经历过复杂的构造演化史。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由于亚洲东南部燕山造山带岩石圈之拆沉作用,使下地壳及岩石圈上地幔向东南方向蠕动,在当时地表产生一系列北东...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热带海洋 年份:1997
南沙群岛万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笥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动态 年份:2003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 ,地球上存在 3类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转换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 ,因此也叫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经区域地质构造...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南海地质研究 年份:1997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南海西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比了海盆中的磁异常条带。将观测的地磁异常进行高通滤波,去掉层2A之下洋壳磁性体的影响,然后利用国际地磁年表中...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1996
南海海盆地的地壳为洋壳,在新生代它经历了大西洋海底扩张的演化历史,海盆中有三个残留的海底扩张中心,并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晚始新斩新世,扩张方向为北西......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南海地质研究 年份:1996
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岛东南缘,为一长680km、宽80-120km、水深2000-3300m的NE向水槽。由区域地质和横穿该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之综合解释可知,该海槽的北段为陆壳,晚渐新世-早...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石油 年份:200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认为,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1998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 ̄44.9%之间,约为1/5 ̄1/3。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1995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2002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2011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对这场地球科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技术飞速进步;战后,西方国家的海洋地球...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1998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温度-压力条件,研究了南海北部的地球物理资料,发现有些地方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海底反射BSR,而在另一些地方海底第一沉积的层速度偏高,比一般海洋沉积高0.2-0.64km/s。将这......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2000
在南海北部陆缘东部、台湾浅滩以南的陆坡上,海底水深1000~3000m,海底坡度较小,平均8.6×10^-3。从穿过这里的地剖面上看,新生代早期(晚渐新世)有一套沉积(T7~T8)发生过强烈变形,其内部无反射,只有杂乱的噪......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2006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2000年以采在黄海采集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我国厦邻国在该海域的钻井成果,分析和讨论了黄海地区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对南、北黄海沉积盆......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1999
南海西南海盆的西北边缘和东南边缘在地形地貌上不对称,在地质的构造特征上东南边缘上为上板块边缘,西北国缘为下板块边缘,它们为一对共轭边缘。新生儿张性的构造运动和海底扩张......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2005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
[期刊论文] 作者:姚伯初,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
文中介绍了两类海洋地震方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单船多道地震方法首先用于海洋石油勘探,后来用于研究地壳结构。但是排列短,故只能研究上地壳结构。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双船地震方法,扩展了排列长度,可研究地壳—上地幔的速度深度结构。但是双船地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