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43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唐阿友,朱洲森,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年份:1995
简略介绍了“尾流”效应的等离子体模型,并依之模拟计算了1.915MeVH^+2、2.060MeVH^+3在100A碳膜中分解后0°方向的能谱形式。给出了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将两者做了比较。......
[期刊论文] 作者:师勉恭,唐阿友,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年份:1999
文内报告了1.50965MeV HD^+离子微团簇经库仑爆炸在0°方向生成碎片H^+和D^+能谱的测量。获得HD^+的最可几束缚能实测值为11.48eV。较详细地讨论了HD^+在高频离子源中的形成机理。......
[期刊论文] 作者:师勉恭,唐阿友,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9
报道了1.4420MeV^4HeH^+轰击厚度为3μg/CM^2的碳膜,在0°方向出射H^+的高分辨能谱测量。讨论了^4HeH^+的高频离子源中的形成机理,及在碳膜中的库他爆炸和尾流效应。此上,还介绍了库爆炸实验的高分辨方法及技术......
[期刊论文] 作者:唐阿友,师勉恭,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8
介绍了用于界面分析的高分辨静电分析器的研制情况,其能量分辨率好于±1.5×10^-4。...
[会议论文] 作者:唐阿友,缪竞威, 来源:第九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1998
该文简略介绍新建成的专门用于超高分辨背散射(RBS)的静电分析器的结构及特性,该分析器的能量分辨率好于±1.5xl0。...
[会议论文] 作者:缨竞威,唐阿友, 来源:第九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1998
描述了用单片微机和PC微机组成的分布式原子分子碰撞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及其在原子分子碰撞实验中的应用。...
[会议论文] 作者:缪竞威,师勉恭,杨百方,唐阿友, 来源:第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2000
用MeV量级HeH在超薄无衬碳膜中的库仑爆炸,首次获得高频离子源产生HeH核间距的实测值。通过与双等源的结果比较,发现HeH核间距具有离子源效应。...
[会议论文] 作者:缪竞威,师勉恭,唐阿友,杨百万, 来源:第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2000
该文介绍了HeD键长实测中的关键实验技术。...
[会议论文] 作者:师勉恭,杨百方,杨朝文,唐阿友, 来源:第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2000
该文介绍了离子微团簇与固体相互作用中10纳米量级靶厚的在线测量方法及技术。...
[会议论文] 作者:缪竞威,师勉恭,唐阿友,杨百万, 来源:第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2000
该文介绍了HeD键长实测中的关键实验技术。...
[会议论文] 作者:缪竞威,师勉恭,杨百方,唐阿友, 来源:第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年份:2000
用MeV量级HeH在超薄无衬碳膜中的库仑爆炸,首次获得高频离子源产生HeH核间距的实测值。通过与双等源的结果比较,发现HeH核间距具有离子源效应。...
[期刊论文] 作者:缪竞威,师勉恭,杨百方,唐阿友,N.Cue, 来源:物理学报 年份:2000
用MeV量级4 HeH+在超薄无衬碳膜中的库仑爆炸 ,获得高频离子源产生4 HeH+核间距的实测值为 0 .0 94±0 .0 0 3nm .发现4 HeH+与H+2 ,H+3 不一样 ,其核间距大小和离子源种类及...
[期刊论文] 作者:郑思孝,师勉恭,唐阿友,杨百方,缪竞威,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0
介绍了一种用于原子分子碰撞低能强流小截面电子束的产生方法 ,研究了电子束流强与 La B6阴极位置、栅电压、能量及透镜结构间的相互影响 ,采用辅助阳极和单透镜的组合 ,可扩...
[期刊论文] 作者:师勉恭,杨百方,缪竞威,朱洲森,唐阿友,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9
理论分析认为,以稳定分子离子H+3为核心,吸附一个或多个氢分子可形成H+5,H+7和H+9等的H+n团簇离子(n为奇数)[1].在这些离子的形成过程中,H+3和其它的H+n离子是电子“受主”,而H2是电子“施主”,由于受主施主之间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杨百方,缪竞威,师勉恭,唐阿友,朱洲森,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年份:1996
从自由电子在高频电场中的运动方程出发,研究了高频离子源的工作原理。由边界条件和电离条件推导出截止条件和最低点火电压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编出了适于在各种气压下计算各......
[期刊论文] 作者:缪竞威,杨百方,师勉恭,唐阿友,许祖润,N.Cue, 来源:中国科学(A辑) 年份:2000
用 1 46 8 0MeV4HeD+ 在超薄无衬碳膜中的Coulomb爆炸 ,获得4HeD+ 的键长实测值为 (0 0 97± 0 0 0 3)nm .讨论了4HeD+ 的形成机理 .介绍了 4HeD+ 原始束中D+ 3 污染的降...
[期刊论文] 作者:杨朝文,唐阿友,刘晓东,师勉恭,杨百方,缪竞威,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年份:2001
开发成功了基于ISA总线的智能高速AD数据采集接口电路。在一台PC微机中,可以同时使用多个该接口电路而不占用更多的PC机内存空间。在显示和处理数据时,数据采集速度不受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缪竞威,杨百方,杨朝文,师勉恭,唐阿友,刘晓东,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3
作者报道了H+2分子离子通过碳膜后形成的H-,H,H2和H+2等多种产物的测量结果.实验表明,在各种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着关键作用.作者对H+2在固体膜中的电荷交换、分子关...
[期刊论文] 作者:师勉恭,刘晓东,杨朝文,唐阿友,杨百方,缪竟威,,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0
报道了离子微团簇在固体薄膜中飞秒量级停留时间的准确测定方法和关链技术,及其在研究微团簇与固体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作者:刘晓东,杨百方,师勉恭,唐阿友,杨朝文,缪竞威,,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0
报道了H3+团簇通过碳膜的透射率的测量结果,讨论了三原子离子团簇通过碳膜的透射机制,对H3+团簇在固体膜中的电荷交换进行了研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