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57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 来源: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年份:2000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向,通过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供养,从而遏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其方法主要包括抑制或中和血管生成因子......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 来源: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2000
编者的话 :一种新药从研制到实验研究、到生产、上市 ,需要较长的时段。如被临床认可则费时更多 ,而且众多的医学、医药工作者为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要把临床资料汇集撰...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年份:2019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丘脑前核脑深部电刺激(DBS)疗法作为部分性发作的成人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基于丘脑前核为Papez边缘环路的重要节点,有学者推测,对于致痫病灶位于边缘环路或者癫痫放电在边缘环路中传播,丘脑前核可能是治疗靶点。有文献总结与疗效......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9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在国内获批使用逾18年,共计约3 000例次,但目前国内尚无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报告以及细分的研究数据。其原因在于国内很多神经内外科、神经儿科医生对于VNS的适用人群、预后指标及确切疗效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VNS的适应证较为宽泛,基于现有的......
[期刊论文] 作者:孟玮,周洪语,,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5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发病率为10~61/10万,是神经科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的危急重症。即使给予足够、及时、恰当的抗癫痫药物以及病因治疗等综合处理,仍...
[期刊论文] 作者:罗其中,周洪语,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3
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机制和最终结局都是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在脑缺血发生后,应用各种方法及时恢复或重建再灌注,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或替代受损神经细胞,是治疗的主要...
[期刊论文] 作者:刘永,周洪语,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份:2014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常规使用切口负压引流防止皮下及硬膜外血肿形成。尽管负压引流已被证实具有安全性,但也有报道可能引起一些少见的并发症,甚至是致命性的,如假性缺氧性脑肿...
[期刊论文] 作者:刘永,周洪语,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份:2012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这一观念在社会和医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尤其是慢性顽固性疼痛,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和医疗难题。慢性顽固性疼痛指疼痛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难以忍......
[期刊论文] 作者:王冉,周洪语,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4
药物成瘾/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定义为:"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
[期刊论文] 作者:杨骐,周洪语, 来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年份:2015
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研究现状。方法使用关键词"deep brain stimulation"、"epilepsy"在PubMed、Ovid Medline数据库查阅2000–2014年国外有关DB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DBS治疗癫痫的机制可能为电刺激大......
[期刊论文] 作者:钟志宏, 周洪语,,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0
尽管目前癫痫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多数病人的癫痫发作经系统的药物治疗可得到控制,但仍有约20%~30%的病人对癫痫药物治疗反应差、癫痫发作难以控制,即所谓的难治性癫痫。...
[期刊论文] 作者:赵晨杰,周洪语,,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9
下丘脑错构瘤是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5万~10万[1]。患者多在婴幼儿期便出现临床症状,以痴笑性癫痫和性早熟为最显著特征。就婴幼儿患者而言,第...
[期刊论文] 作者:郭烈美,周洪语,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份:2008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和强迫动作,患者明知道没意义却无法摆脱;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3%,有超过10......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钟春龙, 来源: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年份:2000
神经胶质瘤的治疗至念尚无明显进展,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新策略--诱导分化疗法为这一难的解决的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应用于胶质瘤的分化诱导剂主要有极性化合物、维A类化合物、......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沈建康, 来源: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年份:2000
研究证实,电刺激小脑顶核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并促进脑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脑内固有神经传导通路,增加局部脑血流量、释放神经递质和抑制缺血炎性的应,从而发挥脑保护效应......
[期刊论文] 作者:周建鹏,周洪语,,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1
迷走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难治性癫的一种新方法,能有效减少癫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但其抗癫作用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功能影像...
[期刊论文] 作者:郭烈美,周洪语, 来源: 年份:2008
运动皮质电刺激(MCS)于1989年首次应用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近年来,这项技术也开始用于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包括调节皮质-基底节纤维联系环路、兴奋患侧运动皮质但抑制健侧运动皮质、调节脑组织可塑性以及电活动重新同步化等。文......
[期刊论文] 作者:王冉(综述),周洪语(审校),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0
药物成瘾/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定义为:“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罗其中,沈建康,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周洪语,侯菊生,罗其中, 来源: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2000
编者的话 :一种新药从研制到实验研究、到生产、上市 ,需要较长的时段。如被临床认可则费时更多 ,而且众多的医学、医药工作者为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要把临床资料汇集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