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37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 来源:中国科技论坛 年份:1996
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周名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大体可分...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颜天,滕文法,杨纪明,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
单胞藻-卤虫能流实验研究周名江,颜天,滕文法,杨纪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EXPERIMENTSONENERGY-FLUXFROMMICROALGAETOARTEMIASALINAL...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1997
运用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采自葡萄牙沿海和德国湾的两种赤潮涡鞭毛藻Alexandrium lusitanicum(A.L.)和Y-100在不同光、温、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藻的生长在较低的光照强度......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 来源:今日辽宁 年份:2015
在众多环境污染问题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总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至于海洋,总认为那是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但是现在,海洋也难逃被污染的命运。原本看似离我们...
[期刊论文] 作者:林伟, 周名江,, 来源:海洋科学 年份:2001
海洋微藻藻际中(Phycosphere)聚集着大量的细菌。由于藻菌间的相互作用及选择,可形成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藻际细菌群落[1]。可见,海洋微藻与细菌间所具有的密切关系,使得海洋细菌......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M.Elbrachter,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1994
Alexandrium lusitanicum于1987年采自葡萄牙沿海,Y-100于1989年采自德国湾。在暗室中用一根柱长150cm,内径3.4cm的玻璃柱对两种涡鞭毛藻的垂直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藻均进行有规律的周日垂直迁移,且均在始前2h开始向上......
[期刊论文] 作者:潘胜军,沈志良,, 来源: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2009
由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加重,长江口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和范围逐年加重和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有害赤潮高发区之一,有记录的赤潮事件约1/4发生在这个海区(周名江等,2...
[期刊论文] 作者:孙宁波,隋正红,包振民,王春燕,, 来源: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2009
中国是全球受赤潮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周名江等,2001),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和...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朱明远,,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2006
介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的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即以我国赤潮高发区东海作为主要研究海域,......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 颜天,, 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1997
论述了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结论为:污染物生物作用过程的研究主要进行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与排放,在海洋食物链中的转移和潜在放大作用以及生物转化和生物......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李钧, 来源:中国海洋药物 年份:1999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类主要的赤潮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毒素,腹泻性贝毒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毒素,神经性贝毒毒及以及西加鱼毒素的来源,结构和作用机制。并对一些毒素的应用前景做了......
[期刊论文] 作者:颜天,周名江, 来源:海洋科学 年份:2001
中国沿海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藻比例上升以及赤潮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在有害赤潮的监视监测及研究中,目前常用的根据现......
[期刊论文] 作者:颜天,周名江,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2000
根据1992~1999年国外发表的资料,对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 Steidinger et Burkholder sp.nov的结构、行为、生活史、毒素及分泌方式、危害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该藻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赤潮新种,是美国......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朱明远,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2003
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 ,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 2 0世纪 70年代起 ,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 4 0 0多次 ,发生次数以每 1 0年增加 3倍...
[期刊论文] 作者:于仁诚,周名江,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1998
根据80-90年代国际上对麻痹性贝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就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评述,包括:麻痹性贝毒产毒藻的识别;毒素产生机制;毒素监测和分析方法;麻痹性贝毒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周名江,于仁成,, 来源:自然杂志 年份:2007
近些年来,全球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及其危害效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有害赤潮的形成受到赤潮原因种适应特征与竞争策略、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及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的...
[期刊论文] 作者:颜天,周名江,等, 来源:海洋通报:英文版 年份:2002
Neomysis awatschensis was collec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Jiaozhou Bay,Qingdao in 1992 and acclimated in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acute toxicity method usi...
[期刊论文] 作者:刘发义,周名江, 来源:海洋科学 年份:1989
海洋污染生物监测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方法,现就其现状、意义和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一、海洋污染生物监测的意义 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洋污染科学问题专家组(GESAMP...
[期刊论文] 作者:颜天,周名江,等,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2003
以一种标准实验生物卤虫Artemia salina Leach为实验材料,初步研究了一种鱼毒性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毒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能强烈抑制卤虫的运...
[期刊论文] 作者:张彬,颜天,周名江, 来源:水产学报 年份:2008
报道了一株非PSP产毒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株AC-1)对甲壳类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存活、生长及种群繁殖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该藻对黑褐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