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44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杜庆云,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1993
翻开吴红非二胡独奏音乐会的节目单,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全场音乐会的十首曲目,其中新作品就占四首,这四首之中绝大多数又是首演。为了推出新作品,音乐会筹备之初,吴红非就...
[期刊论文] 作者:单林,,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2011
2011年6月11日晚,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二胡协会等单位联合,在杭州音乐厅举办了《吴红非二胡演奏会》。在音乐会上,吴红非教授以八首作品深深打动了听众...
[期刊论文] 作者:贺绍伦,, 来源:乐器 年份:2011
不久前,在浙江省音乐厅隆重上演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推出的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吴红非教授二胡独奏音乐会圆满举行。吴红非...
[期刊论文] 作者:杜亚雄, 来源:音乐周报 年份:2009
名师风采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整体性,孔子办学,教授“六艺”,开创了这种模式,秦汉以降,儒家大力倡导,使其代代传承。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也是综合性、整体性的,古代音乐家许多是在演奏、作曲、理论等方面均有精......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年份:2001
随着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作为华夏文明标志之一的中国民族音乐与当今世界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独具魅力的传统音乐艺术也愈来愈......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年份:2003
本文通过对刘天华先生的二胡独奏曲《悲歌》的分析,探讨作者如何将西洋作曲技法中的节奏意识和展开手法有机地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条思维模式中,以及形成的音乐语言的...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03
本文通过对刘文金先生《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和《长城随想》三部二胡作品的题材、创作技法和体裁形式的研究,试图揭示其二胡音乐语言风格的特征:即在传统二胡语言...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9
弓弦类乐器的出现及在中国音乐史中的作用较晚,最早的史料记载见《教坊记》俗部中的“奚琴”和《旧唐书·音乐志》中的“轧筝”,宋陈《乐书》对“奚琴”也有详细的描述,但其二......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民歌《杨柳青》如按西方音乐曲式概念来分析 ,就音乐的旋律组成来看 ,似乎可认作起承转合四句体的乐段体。而在《杨柳青》的歌词中 ,明确的内容只体现于前二句中 ,后二句则是...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02
流行于江南苏、沪、杭一带的苏州弹词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品种,因其主要以三弦、琵琶的弹奏为演唱伴奏,其唱词又多为七言诗,故名“弹词”。弹词有长篇、中篇、短篇等几......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刘文金先生在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时,结合调性思维的方式,将民族音乐中的“声”的润饰技巧,扩大地运用在音乐的陈述,展开及结构形成过程中,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及音乐形象......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乐器 年份:1995
文章指出二胡因结构和工艺原因,产生两类噪音——无固定音高的噪音及有固定音高的噪音(狼音),并提出一些控制或消除这些噪音的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年份:2002
《二泉映月》中的性格因素是《二泉映月》的精神内涵和音乐形象的重要组成,本文对其形成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年份:1996
二胡的揉弦基本上可分为普遍揉弦、滑揉、压揉三种类型.普遍揉弦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指头的屈伸运动,造成的指尖在弦上作上下滚动的动作,以此改...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年份:1995
乐器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一般是打击、吹管及弹拨乐器在先,弓弦乐器在后,中外的乐器发展史都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唐代即产生了原始形态的弓弦乐器,同时有了一种原始形态的“弓...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铁道师院学报 年份:1996
近百年,因综合性民族乐队的出现,以及歌剧、舞剧、电影配音等需要,低音弓弦乐器的应用引起了民乐界的重视。清末民初,有一种低音弓弦乐器,为长条形的共鸣箱,这种低音弓弦乐器...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乐器 年份:1996
近百年,因交响性民族乐队的出现,歌剧、舞剧、电影配音等需要,低音弓弦乐器引起了民乐界的重视。 清末民初,有一种低音弓弦乐器,为长条形的共鸣箱,这种低音弓弦乐器称作幢琴...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份:1984
艺术无“形”,就会失去它的真实,艺术无“神”,便显示不出它的生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艺术应是“形”与“神”的高度统一。那末,“形”与“神”所指的是什么呢?艺...
[期刊论文] 作者:杜亚雄,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1993
近些年来,民乐很不景气,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是属于客观性的。但从民乐界本身进行回顾和反思,我们在创作和演奏两方面都缺乏创新精神也是造成民乐萧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期刊论文] 作者:吴红非, 孙文婷,,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明清时期盛行于江南的丝竹音乐作为一个具有江南地域文化的传统乐种通过不同的多种途径和社会层面传承至今,它经历了盛行、衰退,甚至濒临消失的过程,目前在政府的号召下正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