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46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4
吴式锴,(1932——):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和声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后,留校任教。70至90年代末任和声教研室主任。1960年...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7
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四)吴式锴[XXⅧ.XXⅨ略]XXX.调式交替的递增、重叠、演化与和弦的纯色彩性对置大小调式所吸收的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弦在通用的调式范围之内...
[期刊论文] 作者:刘康华,,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4
吴式锴教授1932年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一个家境良好的进步民主人士家庭。其父亲吴家象,曾任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秘书长。1936年中国处于抗日救亡的危机时刻,吴家象在张...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7
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一)吴式锴Ⅰ.多声音乐史前简述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人即为社会的一员。在这业已存在的人际关系中,信息的传道自然要以声音为媒介。然而,在...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7
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三)吴式锴有时,调式交替的内容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即从与主调有关的调式引进更多的和弦种类。其中有一个很古老、但对表现新的音乐内容...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7
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二)吴式锴(三)圣咏和声语言的展开与变化处理前面我们已论及巴赫在圣咏中所作的丰富多样的和声处理,从而在历史上把和声的技艺向前推进了...
[期刊论文] 作者:谢丹,,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6
吴式锴先生的《和声艺术发展史》是一本详细、殷实的和声艺术史著作。该著对公元9世纪的多声音乐到19是世纪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和声技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并从技法与风...
[期刊论文] 作者:万双午,,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1
《和声艺术发展史》是吴式锴教授于2004年完成的一部著作。吴式锴教授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声史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之一,早期就出版了个人专著《和声学教程》,及论文《和声发展的历...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1960
一九五八年,我院进行了教学改革。在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尖锐地批判了过去在教学上的四脱离的现象。全体教师都积极地为建立各门学科的民族体系而斗争,并投入到制订新教学...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 年份:2004
在2005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和声论坛中,我曾发表题为《和声—源于音乐、用于音乐》的论文,从不同的侧面谈及和声教学中某些重要但常被忽略的问题,而对这一切所作的写作练...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0
本文不是一篇以历史时代划分艺术流派特征或者以音乐美学原则为出发点的全面的和声风格的历史发展论述。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篇一般概念下的《和声发展史》。 本文是针对...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06
在和声教学中,和声构成基本知识与法则的应用,必须进行细微的技术处理,借此达到和声写作在音乐艺术表现上的根本要求。同时,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才能在和声分析中避免走向...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7
(四)纯五度音程的风格效能 为了改变典型的大小调和声的力度性质,从某个角度说,浪漫主义风格追求色调上的自然、松驰与纯净。如把减七和弦的上方减五度改变成纯五度,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减七和弦的紧张程度,从而增添了纯净、自然、松驰的色调。在这里,自然泛音......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7
“和声的风格性”是不难理解的。只要闭目思索一下,各种艺术流派,诸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音乐的和声风格特征,便会鲜明地浮现于脑际。它们之间的风格差异,对一切专业理论家来说,是人人皆知、不言而喻的。 但是,这种风格差别是基于怎样的具体技法构成的......
[期刊论文] 作者:吴式锴,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1987
【正】 即使在传统和声教学所涉及的和声材料范围内,也存在和声风格的差异。如在完全终止中以旋律声部的导音下行(下例a)取代此类旋律的常规和声构思(下例b),由此带来新颖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苹,,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9
随着和声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学者对欧洲和声发展的不断努力探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我国和声理论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式锴先生撰写的《和声艺术发展史》是我国...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2
师从吴式锴教授,长期从事和声的教学与研究。在校除教授本科的《和声专业课》与《和声共同课》外...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文,,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3
西方传统调性和声的形成与发展,自早期多声思维的产生和约9世纪"奥尔加农"形态的运用开始,经历了多声音乐的初期实践、古典调性和声的建立与运用以及浪漫派时期不断丰富...
[期刊论文] 作者:张涛,,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2006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