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321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马艳萍,刘池洋, 来源: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8
对油气而言,不仅全球不同油区油气资源贫富悬殊,就是在不同盆地或同一个含油气盆地,其内部条件相似或相近的盆地、坳陷或凹陷,其油气资源规模或潜力常相差极大(刘池洋等,2013)。...
[会议论文] 作者:魏佳林, 汤超, 徐增连, 陈路路, 肖鹏, 刘华健, 曾辉, 来源: 年份:2004
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藏成矿体系研究和多种矿产协同勘查工作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Kyser,2007;刘池洋等,2006,2008,2013;方维萱等,2018)。铜-铅锌-铀多金属矿床可...
[期刊论文] 作者:刘永涛,周义军,郭亚斌,王建强,梁家昌,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2020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之上的中生代内陆湖盆,中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为盆地发育时限,晚白垩世以来盆地进入后期改造阶段(刘池洋等,2006)。现今的残留盆地由外...
[会议论文] 作者: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李西得,易超,张子龙,,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1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多能源富集盆地,其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生或共存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地质学者的关注(魏永佩等,2004;刘池洋等,2005;王毅等,2014)。大量研究表明,盆地中...
[期刊论文] 作者:贺自爱, 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份:1994
珠玑片石皆隽品──《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进展》赵重远、刘池洋、姚远先生主编的《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进展》一书,已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70余万字,收录高层次的学...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2005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2
根据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对其研究的思维特点及方法,认为地质学的实质就是古地质学。此思想的形成,贯穿了迄今笔者在西北大学学习、教学和科研的整个过程。(古)地质学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份:1986
本文从剖面地质结构、前第三系分布、水文地质、构造变动和物源方向等方面,论证前侏罗纪时,在现今的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一带存在一个北东向的大型复向斜——古沧县-天津复向...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 年份:2004
目前国内外矿产勘探和开发的实践已经揭示,包括油气在内的几乎所有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大都明显的存在着富者更富、贫者愈贫、贫富相差极为悬殊的偏富极现象(...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1993
俯冲之后的大洋板块继续向陆运动,导致大陆地壳和上地幔内部各圈层在深部发生多层次的水平剪切,引起弧后宽达几千公里地区的裂陷扩张,并形成盆地。其形成的盆地平行于俯冲带...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石油学报 年份:2007
叠合盆地在我国分布较广、结构多样,其油气资源规模和赋存成藏特点差别甚大。叠合盆地为不同世代相对独立盆地上下沉积叠置而成的组合盆地;归属改造盆地类型,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年份:2008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2015
沉积盆地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环境是地学研究和矿产勘探的重要基础,对其讨论热烈,但未解问题尚多。中国沉积盆地类型丰富、特征复杂、演化过程和发育背景多样,与盆地其他方面相比,对盆地类型的研究明显较弱,存疑不少,对其进行专题研讨十分必要。于是,中国石油......
[期刊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份:2010
本文重点讨论了热力作用在沉积盆地形成、构造变动、油气赋存等方面的地质效应和影响。研究认为:1)热力作用是盆地形成的重要动力和类型,论述了热力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2......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年份:2011
  目前对富烃凹陷的定义、特征和形成条件,已有诸多讨论。笔者认为,在对富烃凹陷评价和遴选、对其形成条件或主控因素研究时,均应对凹陷(坳陷、洼陷)的热状态和其热演化过程给......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5
构造应力场属性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的转换是重大地质事件,是地球深部动力学环境转换的表现.本文就100Ma BP.(+10Ma)中国大陆东部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环境的重大转换时期进行了综...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5
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地球动力环境是在区域块体汇聚为主的总背景下发生的,热力作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可称其为热力(活动)构造环境....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年份:2008
青藏高原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整体隆升(海拔)最高、地壳最厚的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为全球新生代最宏伟的地球动力学运动和最重要...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年份:2008
本文介绍了沉积盆地的重要地位和研究意义以及沉积盆地动力学动力学的内涵,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
[会议论文] 作者:刘池洋, 来源: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学术会议 年份:1997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