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85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潘伟雄,刘殿求, 来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年份:1986
本文研究了正丁醛溶剂中Rh(acac)(CO)(Pph_3)在不同条件下的活化过程及各种络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在反应条件下检出了活性组分,并发现活性组分会部分歧化为三羰基物与单羰基物...
[期刊论文] 作者:魏忠武,刘殿求,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64
本文研究了用于重水分析的落滴法中液滴在介质管内的运动规律,发现液滴的运动与Stokes定律偏离甚大,且随着滴径──管径比(r/R)的增加,液滴有一最大降落速度。实验测得了在粼氟甲苯介质中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升平,袁伟,刘殿求,, 来源: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1985
本文对溶解气体振荡释放体系使用了四极质谱进行追踪检测。确认了该体系为一种振荡的物理体系。对溶解气体振荡释放过程的实验考察表明该体系对溶解气体的放空流量等均有阈值...
[期刊论文] 作者:李升平,刘金尧,刘殿求,,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88
通过实验,分别考察了催化剂、温度、三苯基磷以及气相组分中氢气、一氧化碳、丙烯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文中特别讨论了搅拌的影响问题。指出:由于搅拌速度的增加,从而提高了丙...
[期刊论文] 作者:刘金尧,刘殿求,刘崇微,,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86
本文研究了在Cu-Zn-Al体系催化剂上,由CO/H2合成低碳混合醇,实验了不同种类、不同量的碱金属添加剂以及各反应参数对低碳混合醇生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实,朱起明,刘殿求,杨光华,, 来源: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年份:1987
采用电子能谱分析仪(ESCA)、高温高压原位红外池和动力学装置,对低压合成甲醇Cu/Zno/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表面吸附态、反应中间物和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检测。实验证明,Cu/Zno/A...
[期刊论文] 作者:夏云菊,刘金尧,刘殿求,,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84
本文考察了不同氯化物对铑膦络合物催化丙烯氢甲酰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追踪了铑膦络合物结构变化的过程,检测出无催化活性的铑氯络合物的红外结构数据,提出铑膦络...
[期刊论文] 作者:夏云菊,刘崇微,刘殿求,,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82
一前言铑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化学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在近年来十分活跃而且很有希望。铑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是烯烃加氢、烯烃氧化、烯烃氢甲酰化制备醛;甲醇羰基化合成...
[期刊论文] 作者:潘伟雄,刘金尧,刘殿求, 来源:分子催化 年份:1989
应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以正丁醛为溶剂的丙烯醛化反应过程,采用反应气逐个引入的方法,当催化剂母体活化生成活性组分HRh(CO)_2(PPh_3)_2 后.检测到它与丙烯配位后生成的烷...
[期刊论文] 作者:朱起明,周月芬,刘殿求,,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86
前言近年来,由于甲醇用途的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甲醇可直接作为燃料用于锅炉、燃气轮机和汽车拖拉机的发动机,使它已经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合成燃料。从...
[期刊论文] 作者:刘崇微, 刘殿求, 张树华, 袁伟,, 来源: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份:1980
一、前言我国大庆和山东石油化工总厂引进的丙烯低压羰基合成制丁醛装置是由英国戴维和约翰逊·马瑟以及美国联合碳化公司等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其工艺特点是采用丁醛气...
[期刊论文] 作者:刘金尧,夏云菊,袁伟,刘殿求, 来源:分子催化 年份:1987
利用动力学实验装置及加温加压“原位”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检测手段,研究了氧、氯、硫及其化合物对铑膦络合物催化丙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验表明,上述物质能...
[期刊论文] 作者:刘金尧,刘殿求,朱起明,李成林,, 来源:石油化工 年份:1983
本文研究了丙烯氢甲酰化反应体系中氧对铑膦络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约几倍于自由配体PPh_3量的氧即可使铑膦催化剂活性严重丧失。由动力学实验结果...
[期刊论文] 作者:李升平,袁伟,刘殿求,潘伟雄,刘金尧,, 来源: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1986
丙烯氢甲酰化过程(以下简称氢甲酰化过程),可以用如下反应式表示: 作者在进行氢甲酰化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在接近工业生产条件,特别是使用了适当聚合度的正丁醛做溶剂时,只要...
[期刊论文] 作者:佟友东,朱起明,潘伟雄,刘殿求,杨光华,, 来源: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1985
本文运用本组设计和制作的高压原位红外池,在反应条件下对铜催化剂的表面吸附态进行了原位检测。测到了表面吸附态和等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CO和H_2在同一类活性中心上的竞争...
[期刊论文] 作者:潘伟雄,刘金尧,李升平,夏云菊,刘殿求, 来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年份:1982
为了观察和监测反应条件下中间产物和催化剂的变化,自行设计并安装了高温高压红外流动池。池体用不锈钢制成,窗口材料为NaCl或CaF_2。它可承受100atm和200℃。整个测量系统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