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62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艳辉,,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3
一  《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刊载了当时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的刘宪阁的文章《也谈汪精卫投敌之披露(》以下简称“《也谈》”)。既然是“也谈”,首先意味着在此之...
[期刊论文] 作者:陈艳辉,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3
1 《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刊载了当时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的刘宪阁的文章《也谈汪精卫投敌之披露》(以下简称“《也谈》”)。既然是“也谈”,首先意味着在此之前有...
[期刊论文] 作者:朱定华,康刚利, 来源:现代企业 年份:2011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刘宪阁作了《念念在国家报人一张季鸾与现代中国政治》的精彩报告,300多...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2017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不少人对内参可能并不陌生,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更是如此。但熟悉未必意味着理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理论的层次上,如何...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5
甘先生敢于提出己见,勇于反思,与时俱进,体现了新闻人的求真精神。我还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博士后时,一天合作导师说,打算周末让我们陪他一起回人大去拜访甘惜分...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7
只有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多讨论与交流,才可能真正推进对一些史实的了解和认识。 谁是广州《述报》馆主人?继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有所研究后,2012年8月黄大赛又在《......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在目前已经发表的关于毛泽东的所有传记性研究论著中,白鲁恂的,无疑应该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本.该书为走近历史伟人毛泽东的心理世界,作了一次最重要、"最...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7
基于多年的对社会政治的观察,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在新闻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张季鸾等在新记《大公报》接办之初,即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此“四不”原则曾......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7
即便在如今的信息飞速更新时代,一些老新闻人的贡献仍值得回忆和追寻。最近,浙江大学的吴飞教授在微信公号重发他前几年的微博文章:《关于新闻立法的那些往事》。其中谈到了...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8
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在总结2017年的图书出版时,谈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最近七八年,历史著作越出越多?他说,“我是有答案的:一拨人对外部世界和真实历史的渴求,以及该往哪儿走的思......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7
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史论之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之社论时评。”其实何止史论,就是我们的日常言行,也无不有意无意......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5
由交通革命带来的团体组织、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等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某种传播革命。从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普快、特快,再到动车,乃至高铁,短短数年间,我们已经历了一...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6
邵洵美的时评写作有着清醒的自觉和强烈的史感。文学史研究者陈子善先生曾言:自从19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诗二十五首》之后,“邵洵美的名字已经不再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8
在当下日益活跃的政治传播学研究里,较之政治话语、国家形象等热点议题,有关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受关注较少。比如内参现象,即是如此。人们都知道,内参......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6
笔者曾经邀请外校一位政治学专业的老师来和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们交流。其间主讲人提到,美国不是民主。“对”,台下的学生们随口附和,但所持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大多显然并未超过大学......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4
通过梳理这位"老孤儿"的成长历程、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可知张季鸾所倡导之"爱的宗教"和"报恩主义",乃是他对家族血脉、亲朋师友、社会民众乃至民族国家的情感回馈,也是理解...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7
三十多年前《光明日报》关于两会报道的一次创新,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启发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4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所知道的张季鸾,是通过他在报端尤其是《大公报》留下的社评文字,以及朋辈友人和报社同事们留下的回忆建构起来的。而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一些相对比较边缘性......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 年份:2018
为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困境,《中国新闻社会史》进行了颇为有益的尝试,它启示人们:新闻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特别是以这样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方式来写。尽管其落实仍需更多的努力,...
[期刊论文] 作者:刘宪阁,,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3
邹韬奋认为,要吸引读者,不但内容得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尤其"要使两三千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两三万字的作品"。最近,笔者夜读有关邹韬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