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90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95
女性人格的异化及其重塑何锡蓉女性,从来没有独立的理想人格,在以往的历史中,她们或受欺凌,没有人格;或被异化,扭曲人格。...
[期刊论文] 作者:余亚钧,, 来源:新闻三昧 年份:1995
近读报刊,发现许多文章在当用“竭力”时,用了“极力”一词,如1994年12月1日《社会科学报》署名何锡蓉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现代社会,我们无须In the recent press, I fo...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家珉,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当选第十届学会会长,何锡蓉、陈卫平、杨国荣、杨俊一、...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年份:2009
所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或者中国道路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结果,它所内含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与初步形成。形成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有多方面的原因,改...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84
清军水师,自建立到鸦片战争时没有什么变化,有内河、外海之分。内河水师,初建于1636年(天聪十年,崇祯九年);外海水师,定制于1651年(顺治八年)。凡奉天、直隶、山东、江苏、...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4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不断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个问题甚至还引起了不少人的'焦虑'和'担忧',以至于成为2003年的十大学术热点...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出版与印刷 年份:1997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号称“文明之母”。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固然是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与佛教在...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5
女性伦理学的提出,不仅对推动女性的解放有意义,还拓展了伦理学乃至哲学的领域,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但是,由于女性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在...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7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后,却遇到了两种哲学不可比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不应当拘泥于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而应重新思考中国哲学的形态...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学术探索 年份: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传统价值得到激活、西方价值合理植入、主流价值观导向彰显的新取向,这些新取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哲学分析 年份:2013
作为世界性的学科会议持续进行100多年,可能非哲学莫属。世界哲学大会开始于1900年,每五年举办一次,仅在世界大战时停办两次,到今年已是第23届了。这是世界哲学界的一个重要...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西部学刊 年份:2013
不论中外,在传统哲学中都极少看到女性的身影。究其原因,固然有制度、观念和教育等方面对女性的制约,但“哲学”对女性的排斥更体现在其学科性质上。女性,因其被认为具有感性、具......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6
以关怀伦理为代表的女性伦理学,挑战着西方以正义伦理为代表的主流伦理学并对哲学乃至其他学科带来极大影响。但是,在西方学术背景与社会背景下,女性伦理学在享用西方后现代...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2
中国本土学术文化是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佛为儒用就是一个显著例证.本文考察了静与敬这对范畴的历史含义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变化,认为由...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8
修养历来被哲学所忽视,以修养为特征的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资质也一直受到怀疑。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哲学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哲学有不同的形态,就能发现,修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仅仅......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5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6月1日至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比利时、葡萄牙、日本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专著的作者及有关研究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
[期刊论文] 作者:何锡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4
以往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往往比附于西方哲学。这种方法是否恰当值得检讨。将清代朴学类比为西方实证科学,认为朴学是实证科学在中国的一个范例,即是一例。这是对朴学的误读。朴学其实有其内在的学术发展规律,是中国学术土壤中结出的果,它与西方实证科学完全是两回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