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4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 年份:2010
“粟”属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栽培粟的学名是Setaria italica Beauv.,由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人工驯化而来,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脱壳加工后称“小米”,南方则通称...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14
13000年前东亚人群扩张、12000年前左右"新仙女木"事件给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距今约11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对粟黍野生祖本的驯化,这应是气候环境和人口压力共同催生的结...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6
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以“活态”形式存在的技术及附属活动,可分为土地利用、土壤耕作、栽培管理、生态优化和畜牧兽医渔业几......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马首农言·粮价物价》记述了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地区的粮价波动,以及自产和外来商品的供应及价格。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供给变化是一般粮价上下波动的基本原因,而商贾“囤积......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记述了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地区的粮价波动,以及自产和外来商品的供应及价格.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供给变化是一般粮价上下波动的基本原因,而商贾“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才是...
[学位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2010
“粟”属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栽培粟的学名是Setaria italica Beauv.,由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人工驯化而来,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脱壳加工后称“小米”,南方则通称...
[会议论文] 作者:何红中, 来源: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年份:20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粟的印迹与符号,包括稷神崇拜与祭祀,粟之寓意、谶纬和民俗,以及一些诗歌咏颂.它们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丰富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李红,何红中,,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3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层次化、类型化以及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发展,是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模式之一。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农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力资本要素仍...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15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何红中、惠富平所著的《中国古代粟作史》于2015年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粟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重要的粮食及抗灾救荒作物之一,...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刘志民,,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年份:2011
对中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资金使用与组织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相关计划启动早,项目规划系统,可操作性强,执行效率高,建设速度快,效果较明显;印度...
[期刊论文] 作者:蒋静, 何红中,,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9
胡桃,又名核桃、羌桃、万岁子、长寿果。历史上,自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桃种之说以来,围绕其原产地问题就存在国外原产、中国原产以及中外同产等不同说法,而中国原产说又可再...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惠富平,, 来源: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2010
粟于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脱壳后称"小米",南方则通称"小米",在古代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世学者对粟的史前考古发现、起源与传播、稷的粟黍之争、生产与文化等方面行...
[期刊论文] 作者:权灵通, 何红中,, 来源:高教探索 年份:2016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经历了从理论探讨、探索实践到协同发展的阶段,目前在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突破,开展的系列活动也获得肯定,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加了教师的科研产出,但...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惠富平,,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8
荞麦是蓼科荞麦属作物,学名Fagopyrum Mill,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部分少数民族称为“额”,古代也写成菠麦。分布于欧、亚二洲,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有时为野生,生于荒地或路旁。荞麦......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惠富平,,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0
植物与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殊别,蕴藏有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主要靠采集和渔猎野生动、植物来获取......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 赵博,,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04
"稷"是粟在商周时期的别称。"禾"本为粟的原始象形字,后引申作谷物总名,是战国秦汉时期粟的主要称呼,宋代以后南方地区也有专指稻的。"谷"最初被用作谷物的总名,魏晋以后则成...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窦琳,, 来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那为什么秦汉时期传统农业会出现高速发展的局面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统治者、商品经济等方面进......
[期刊论文] 作者:权灵通,何红中,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2015
从“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分领域排名结果来看,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农学领域学术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与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一......
[会议论文] 作者:何红中,王思明, 来源: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 年份:2015
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以"活态"形式存在的各种技术及附属活动,可分为土地利用、土壤耕作、栽培管理、生态优化和畜牧...
[期刊论文] 作者:何红中,蒋静,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20
新疆发现的史前小麦遗存至少已有十几处,结合其所在遗址的出土遗物进行考古学文化判断,总体而言,在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中,小麦的地位不及黍甚至是粟;新疆阿勒泰通天...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