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批兼职研究员要求“终身制”!
2013年6月1日,教育家书院“现代学校发展”成果发布研讨会暨第三批兼职研究员入院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六会议室隆重举行。三年前,2010年4月10日,就在这同一个会议室,教育家书院揭牌仪式隆重召开,首批兼职研究员入院,开始了三年书院的潜心研修历程。此次会议,本应是首批兼职研究员研修毕业离院的日子,但首批的11位兼职研究员再三申请——“我们不毕业,不离院,我们希望成为书院终身的兼职研究员”。
来自江苏的三位首批兼职研究员,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邱国华、无锡市育红小学校长潘望洁、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园长李燕,回顾三年前初来书院时的心态,说:“当接到入院申请通知时,我们认为,这只是在N次学习培训经历中‘加一’而已,只是将培训班换成了一个古典而时尚的名称‘书院’而已。”然而,第一次来书院就看到专家的数量竟然3倍于学员的数量时,他们说,“我们有些诚惶诚恐了”,认识到这次培训跟以往不一样。不到半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书院’的独特魅力”。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两个活动基地,五个专业支持团队,二十多次的高端讲座与学术研讨,一百二十余次的电子邮件往来和不可数计的教育资源,“让我们深感这是一个追求教育真谛的精神家园”!
首批兼职研究员,辽宁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苏虹说:“这三年的书院学习是真实、有效、触动心灵的学习,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因为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来接收一些新的东西,呼吸新鲜的教育空气。三年的慢慢渗透,不仅办学思想、办学实效有所提高,自己的教育生命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更加充盈、饱满。”苏校长归纳在书院三年的学习收益,一是书院为大家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不同领域的高端讲座以及合作研究员的到校深入指导;二是书院为大家提供的多种展示成果平台,引导大家聚焦一些问题,讨论一些问题,以研究的视角梳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思想;三是兼职研究员之间的同伴互助,书院凝聚了有理想、热爱教育、努力寻求教育真谛,不抱怨、去建设、直面现实寻求改变的这群人,三年里大家感情积累深厚,互相督促,资源共享,畅所欲言,一起尽情享受着书院给予的教育精神的对话与提升。
首批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建华实验中学执行校长谭静说:“我们在书院聆听的高端讲座,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十多个领域;参加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学术研讨,就现实问题与学者、同伴进行深度对话;进行广泛的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对基础教育的实践进行实地考察与诊断……活动的次数可以用数据来表示,对话的时间也可以用数据来表示,读书的字数也可以用数据来表示,但这种浸入式的书院学习与修炼给我们带来了不能用数据来量化的改变。我想选择一种直接的方式代表我们11位成员表达一份朴素的感情,那就是:爱上书院,爱上书院式的学习修炼,爱上我们的学术导师和研究伙伴。”
书院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身为各地优质学校、优质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工作繁忙,但却要“赖”在书院终身研修,书院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已交出毕业著作《种子课——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的首批兼职研究员,浙江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说:“我们这么不毕业、不离院的行为,是有点‘耍赖’哦。其实‘赖’下去,是有压力的。可能‘赖’到终身,也未必能成为一名教育家,但我们只要身在书院,就觉得是行走在追逐教育梦想之路上,因而倍感幸福。”俞校长还提到他心中珍藏的一幅最美的中国教育家的画面:“一头白发的顾明远先生,独自拖着一个小旅行箱,从火车上下来,满脸笑容地向我走来……”
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喆先生说:“每一批兼职研究员都是很有实践经验的校长、园长。那么到书院来做什么?书院为大家做两件事。一是开阔我们的视野。长期以来我们在基层学校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很关注我们自己学校的发展,关注我们自己的教师,这是关注了教育的一部分。进入书院,马上感悟到了大学的氛围,还要在同伴之间接触各种各样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还有国外教育考察,等等,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扩大,从而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教育,梳理自己的思路。二是要聚焦。校长、园长在学校肯定是什么事情都管,从教师的婚丧嫁娶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每个校长都是全才。也正因如此,你的价值、你的独特性恰恰就不够了。今天的校长不但是一个教育家,而且经常还是一个企业家、一个经营家、一个管理家。当你到书院来学习总结时,总结什么东西呢?不是企业家的经验,而是要聚焦到教育理念上来,聚焦到你独特的教育经验上来,这样你才在扩大视野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到你自己独特的东西。所以,在书院的研修过程,就是要大家慢慢地找,找自己的独特性,找自己确有独特体会的地方,找到对自己独特经验的理性认识。书院为大家成为教育家起着助飞器的作用。”
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先生说:“仅有教育经验不能成为教育家,只是一名教书匠。教育家必须有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提升,悟出教育的真谛。书院成立的宗旨,就是想为那些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希望进一步对教育有所研究,并且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优秀教师、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搭建一个平台。”
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女士说:“书院不是一个集散地,把已有的教育家集中到我们这儿,办成一个高级俱乐部,也不是要成为一个加工厂,原来还不是教育家的人,等从书院出来的时候就相当于脸上盖一戳,认为自己就成教育家了。无论是教育家办学,还是书院的这种形式,它都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不是先成为教育家然后再去办学,而是因为办学,而且办得很好,所以才成为教育家。”
为创设“在路上”的学习状态,书院为兼职研究员开展的常规活动有高端讲座、学术研讨、名师名校长讲席等。每一场高端讲座,都是各领域一流的学者为兼职研究员呈现的精彩文化大餐,也都是郭华教授一一听过、了解过,如“衔泥筑巢”般地组织策划的,让大家从不同学科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素养。这一道道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有顾明远先生为大家讲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个性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文喆院长的《教书与读书》,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沈湘平教授的《哲学何谓与何为》,北师大文学院李春青教授的《中国文人审美趣味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的《金融危机后的政治经济学》,清华大学理学院白峰杉教授的《数学的文化价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的《教育质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罗跃嘉教授的《脑与认知科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教授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晏辉教授的《德性与教化》,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的《伯恩斯坦教学理论评述》,华东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的《西方哲学的发展及语言哲学》,北师大教育学部石中英教授的《关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几点思考》、檀传宝教授的《德育是什么——基本概念分析与德育实效的提高》、黄怀荣教授的《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转型——从“知识精加工”到“知识贯通”》,等等,共50个讲座。 兼职研究员在享受高端讲座“美餐”的同时,还常有机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地开展深层次对话交流的学术研讨活动。例如,兼职研究员曾与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共话“优秀校长的特质”和“对教育家的理解”这两个话题,与顾明远先生论道现代学校之发展,等等。
名师名校长讲席则是兼职研究员与大家分享智慧、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首批兼职研究员邱华国、马新功、苏虹、俞正强、李有毅分别为北师大师生和其他兼职研究员作了题为《试谈建立学校教育水准体系之必要性》《搞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建设“XIN”学校》《教师的使命》《当今时代的教师标准——从实践层面谈起》的主题报告,展示了现代校长对教育一线的深入思考。
书院还展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例如“学校诊断与改进”系列活动,兼职研究员之间的学校互访活动,等等;还走出国门,先后到美国和北欧等地进行教育考察。在出访美国之前,书院特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任长松研究员为兼职研究员作了两场关于美国教育的讲座,为考察做理论准备。美国教育考察的成果《差异?差距?——中国校长美国考察笔记》在2012年1月14日《中国教育报》推荐的“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荣列榜单第七名。
另外,在合作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下,每一位兼职研究员还要开展课题研究。北师大教育学部乔锦忠教授作为合作研究员的代表,建议第三批兼职研究员:“来到书院,首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不是单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而是认识上的升华。另外,要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上开展研究突破。例如,教育改革的理念有多少真正落实在课堂上?课堂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课改的成就到底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课堂还是原来的模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书院的兼职研究员去引领、去行动。”
兼职研究员在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中,不仅汲取精神食粮,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和总结,积极发言,相互探讨,并撰文著书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乐此不疲。首批兼职研究员,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林良富,拿着自己的专著《超越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无感慨地说:“若我没有成为书院的兼职研究员,也可能出一本书,但绝对没有像这本这样会磨上八九遍。”林校长俨然已“磨”上瘾了,一见该书的出版策划者,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编辑部主任刘灿,就说:“请调查一下读者的阅读意见,供我后续修改参考。”首批兼职研究员,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校长潘望洁也期待大家对她的《走向共享的学校文化》一书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兼职研究员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光明网、搜狐网的教育频道上的专题探讨等,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赞誉,书院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获得教育各界的肯定与赞赏。
书院的魅力在于共筑中国的教育梦!
顾明远先生在本次会议致辞中说:“书院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所有为书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员。学术委员会对书院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书院兼职研究员资格的审查、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学术讲座的开展以及书院丛书的出版等等都得到学术委员会的支持。合作研究员在这三年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兼职研究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总结和提炼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高端讲座的主讲教授,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书院提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丰富了书院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书院的学术品位。兼职研究员是书院的主体,他们勤奋好学,相互支持,共同交流,和书院一起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兼职研究员,书院的发展才有声有色。所以,我要感谢所有为书院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同时,顾先生也指出书院为兼职研究员将来走向教育家的道路搭建一个平台,也为北师大的科学研究提供实践的基础,殷切希望第三批兼职研究员能坚持静下心来读点书,听听报告,互相交流,形成一个团队,把研究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与修养,提升教育专业化程度。
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石中英教授在会议致辞中说:“感谢书院创设这么一个平台,供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筑教育梦想。”他对各位兼职研究员,尤其是第三批刚入院的兼职研究员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抓住机会。他说,中国有一千多万教师,他们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教育一线。每位教师都有一个师大梦,渴望有机会到师大来学习研修,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每个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对各位兼职研究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要抓住机会,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充分地利用在一线工作的经验来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二是相互学习。书院独特的学习方式就是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共同学习,每一位兼职研究员都有一位合作研究员,像导师一样,陪伴大家的专业成长,一起研究大家所感兴趣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打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三是勇于创新。现在教育的内外环境变化巨大,出现了很多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新的特征、新的趋势、新的问题,经验对于我们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变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是不充分的。所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团结起来,勇于创造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组织方式,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为我们的孩子能更和谐、更全面、更多样化地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创新是基于问题的,创新不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找到真正的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就已经开始了。四是成就梦想。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正激励着、召唤着我们每一位公民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也提出了中国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材。有教无类,这是古老的教育理想,体现了朴素的,同时又是非常珍贵的教育平等的精神。现在提教育为大众,教育为人民,教育为每一个人,都是对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价值的阐释。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智慧。这四个字在今天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领会和实践。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就是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基础、情趣、爱好来进行教育。终身学习,这关系我们教育的眼界。教育要关注儿童未来的发展,教育要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待于我们认真地研讨。人人成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天赋,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承认和尊重个人的潜能的基础上去发展他,扩充他,使每一个人能有自己生命的精彩。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养为相同的人,而是要帮助每一个人的成长。尽管在后天上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不同,但只要我们教育界有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尊严,引导孩子们过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就不会过多地注意社会上的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外在的比较。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只不过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今天为了同一个教育的梦想,为了国家的梦想,我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这是非常难得的。
担任两届合作研究员的北师大教育学部朱小蔓教授说:“每一次参加书院活动都特别感动!书院的工作特别细致。我现在越来越感受到顾先生倡议在每个师范大学建立教育家书院的意义。随着我们书院探索的成功,这个意义将越来越被我们发现。北师大应该率先在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作出重要贡献。书院就是在牵手联袂演出,表演的一台戏就是怎么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天天在不断变化的学生,所以兼职研究员要把自己丰富的经验不断地再结构化,以使我们原有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然于心,同时要提高判断能力、直觉能力,丰富经验结构,为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系作出贡献。”
第三批兼职研究员代表,江苏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校长唐建英满怀深情地说:“来到教育人敬仰的北师大,我有一点小激动。我既不是特级教师,也不是名校长,所以有些许忐忑;还有无限的憧憬,期盼未来三年能与大家缔结深厚的友谊,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分享、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一道道精神大餐,跳出教育看教育,收获别样的感受和启发,憧憬着自己的提升。同时,我现在也开始以书院兼职研究员这一全新的身份琢磨着,教育家不是三年、五年抑或是十年的打造就一蹴而就的。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能与自己的教育梦想在一起前行。心中多一些教育家的形象,行动中多一些教育家的影子,以教育家的精神和境界去努力办学,这也是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意义所在。有梦才有希望!我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我想我们大家都有。就让我们在教育家书院氛围的熏陶和引领下,尽可能多地浸染一些教育家精神、气质和情怀,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地迈开自己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会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马赞)
2013年6月1日,教育家书院“现代学校发展”成果发布研讨会暨第三批兼职研究员入院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六会议室隆重举行。三年前,2010年4月10日,就在这同一个会议室,教育家书院揭牌仪式隆重召开,首批兼职研究员入院,开始了三年书院的潜心研修历程。此次会议,本应是首批兼职研究员研修毕业离院的日子,但首批的11位兼职研究员再三申请——“我们不毕业,不离院,我们希望成为书院终身的兼职研究员”。
来自江苏的三位首批兼职研究员,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邱国华、无锡市育红小学校长潘望洁、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园长李燕,回顾三年前初来书院时的心态,说:“当接到入院申请通知时,我们认为,这只是在N次学习培训经历中‘加一’而已,只是将培训班换成了一个古典而时尚的名称‘书院’而已。”然而,第一次来书院就看到专家的数量竟然3倍于学员的数量时,他们说,“我们有些诚惶诚恐了”,认识到这次培训跟以往不一样。不到半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书院’的独特魅力”。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两个活动基地,五个专业支持团队,二十多次的高端讲座与学术研讨,一百二十余次的电子邮件往来和不可数计的教育资源,“让我们深感这是一个追求教育真谛的精神家园”!
首批兼职研究员,辽宁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苏虹说:“这三年的书院学习是真实、有效、触动心灵的学习,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因为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来接收一些新的东西,呼吸新鲜的教育空气。三年的慢慢渗透,不仅办学思想、办学实效有所提高,自己的教育生命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更加充盈、饱满。”苏校长归纳在书院三年的学习收益,一是书院为大家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不同领域的高端讲座以及合作研究员的到校深入指导;二是书院为大家提供的多种展示成果平台,引导大家聚焦一些问题,讨论一些问题,以研究的视角梳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思想;三是兼职研究员之间的同伴互助,书院凝聚了有理想、热爱教育、努力寻求教育真谛,不抱怨、去建设、直面现实寻求改变的这群人,三年里大家感情积累深厚,互相督促,资源共享,畅所欲言,一起尽情享受着书院给予的教育精神的对话与提升。
首批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建华实验中学执行校长谭静说:“我们在书院聆听的高端讲座,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十多个领域;参加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学术研讨,就现实问题与学者、同伴进行深度对话;进行广泛的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对基础教育的实践进行实地考察与诊断……活动的次数可以用数据来表示,对话的时间也可以用数据来表示,读书的字数也可以用数据来表示,但这种浸入式的书院学习与修炼给我们带来了不能用数据来量化的改变。我想选择一种直接的方式代表我们11位成员表达一份朴素的感情,那就是:爱上书院,爱上书院式的学习修炼,爱上我们的学术导师和研究伙伴。”
书院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身为各地优质学校、优质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工作繁忙,但却要“赖”在书院终身研修,书院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已交出毕业著作《种子课——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的首批兼职研究员,浙江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说:“我们这么不毕业、不离院的行为,是有点‘耍赖’哦。其实‘赖’下去,是有压力的。可能‘赖’到终身,也未必能成为一名教育家,但我们只要身在书院,就觉得是行走在追逐教育梦想之路上,因而倍感幸福。”俞校长还提到他心中珍藏的一幅最美的中国教育家的画面:“一头白发的顾明远先生,独自拖着一个小旅行箱,从火车上下来,满脸笑容地向我走来……”
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喆先生说:“每一批兼职研究员都是很有实践经验的校长、园长。那么到书院来做什么?书院为大家做两件事。一是开阔我们的视野。长期以来我们在基层学校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很关注我们自己学校的发展,关注我们自己的教师,这是关注了教育的一部分。进入书院,马上感悟到了大学的氛围,还要在同伴之间接触各种各样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还有国外教育考察,等等,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扩大,从而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教育,梳理自己的思路。二是要聚焦。校长、园长在学校肯定是什么事情都管,从教师的婚丧嫁娶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每个校长都是全才。也正因如此,你的价值、你的独特性恰恰就不够了。今天的校长不但是一个教育家,而且经常还是一个企业家、一个经营家、一个管理家。当你到书院来学习总结时,总结什么东西呢?不是企业家的经验,而是要聚焦到教育理念上来,聚焦到你独特的教育经验上来,这样你才在扩大视野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到你自己独特的东西。所以,在书院的研修过程,就是要大家慢慢地找,找自己的独特性,找自己确有独特体会的地方,找到对自己独特经验的理性认识。书院为大家成为教育家起着助飞器的作用。”
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先生说:“仅有教育经验不能成为教育家,只是一名教书匠。教育家必须有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提升,悟出教育的真谛。书院成立的宗旨,就是想为那些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希望进一步对教育有所研究,并且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优秀教师、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搭建一个平台。”
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女士说:“书院不是一个集散地,把已有的教育家集中到我们这儿,办成一个高级俱乐部,也不是要成为一个加工厂,原来还不是教育家的人,等从书院出来的时候就相当于脸上盖一戳,认为自己就成教育家了。无论是教育家办学,还是书院的这种形式,它都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不是先成为教育家然后再去办学,而是因为办学,而且办得很好,所以才成为教育家。”
为创设“在路上”的学习状态,书院为兼职研究员开展的常规活动有高端讲座、学术研讨、名师名校长讲席等。每一场高端讲座,都是各领域一流的学者为兼职研究员呈现的精彩文化大餐,也都是郭华教授一一听过、了解过,如“衔泥筑巢”般地组织策划的,让大家从不同学科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素养。这一道道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有顾明远先生为大家讲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个性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文喆院长的《教书与读书》,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沈湘平教授的《哲学何谓与何为》,北师大文学院李春青教授的《中国文人审美趣味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的《金融危机后的政治经济学》,清华大学理学院白峰杉教授的《数学的文化价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的《教育质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罗跃嘉教授的《脑与认知科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教授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晏辉教授的《德性与教化》,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的《伯恩斯坦教学理论评述》,华东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的《西方哲学的发展及语言哲学》,北师大教育学部石中英教授的《关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几点思考》、檀传宝教授的《德育是什么——基本概念分析与德育实效的提高》、黄怀荣教授的《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转型——从“知识精加工”到“知识贯通”》,等等,共50个讲座。 兼职研究员在享受高端讲座“美餐”的同时,还常有机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地开展深层次对话交流的学术研讨活动。例如,兼职研究员曾与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共话“优秀校长的特质”和“对教育家的理解”这两个话题,与顾明远先生论道现代学校之发展,等等。
名师名校长讲席则是兼职研究员与大家分享智慧、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首批兼职研究员邱华国、马新功、苏虹、俞正强、李有毅分别为北师大师生和其他兼职研究员作了题为《试谈建立学校教育水准体系之必要性》《搞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建设“XIN”学校》《教师的使命》《当今时代的教师标准——从实践层面谈起》的主题报告,展示了现代校长对教育一线的深入思考。
书院还展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例如“学校诊断与改进”系列活动,兼职研究员之间的学校互访活动,等等;还走出国门,先后到美国和北欧等地进行教育考察。在出访美国之前,书院特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任长松研究员为兼职研究员作了两场关于美国教育的讲座,为考察做理论准备。美国教育考察的成果《差异?差距?——中国校长美国考察笔记》在2012年1月14日《中国教育报》推荐的“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荣列榜单第七名。
另外,在合作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下,每一位兼职研究员还要开展课题研究。北师大教育学部乔锦忠教授作为合作研究员的代表,建议第三批兼职研究员:“来到书院,首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不是单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而是认识上的升华。另外,要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上开展研究突破。例如,教育改革的理念有多少真正落实在课堂上?课堂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课改的成就到底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课堂还是原来的模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书院的兼职研究员去引领、去行动。”
兼职研究员在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中,不仅汲取精神食粮,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和总结,积极发言,相互探讨,并撰文著书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乐此不疲。首批兼职研究员,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林良富,拿着自己的专著《超越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无感慨地说:“若我没有成为书院的兼职研究员,也可能出一本书,但绝对没有像这本这样会磨上八九遍。”林校长俨然已“磨”上瘾了,一见该书的出版策划者,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编辑部主任刘灿,就说:“请调查一下读者的阅读意见,供我后续修改参考。”首批兼职研究员,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校长潘望洁也期待大家对她的《走向共享的学校文化》一书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兼职研究员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光明网、搜狐网的教育频道上的专题探讨等,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赞誉,书院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获得教育各界的肯定与赞赏。
书院的魅力在于共筑中国的教育梦!
顾明远先生在本次会议致辞中说:“书院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所有为书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员。学术委员会对书院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书院兼职研究员资格的审查、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学术讲座的开展以及书院丛书的出版等等都得到学术委员会的支持。合作研究员在这三年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兼职研究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总结和提炼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高端讲座的主讲教授,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书院提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丰富了书院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书院的学术品位。兼职研究员是书院的主体,他们勤奋好学,相互支持,共同交流,和书院一起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兼职研究员,书院的发展才有声有色。所以,我要感谢所有为书院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同时,顾先生也指出书院为兼职研究员将来走向教育家的道路搭建一个平台,也为北师大的科学研究提供实践的基础,殷切希望第三批兼职研究员能坚持静下心来读点书,听听报告,互相交流,形成一个团队,把研究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与修养,提升教育专业化程度。
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石中英教授在会议致辞中说:“感谢书院创设这么一个平台,供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筑教育梦想。”他对各位兼职研究员,尤其是第三批刚入院的兼职研究员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抓住机会。他说,中国有一千多万教师,他们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教育一线。每位教师都有一个师大梦,渴望有机会到师大来学习研修,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每个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对各位兼职研究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要抓住机会,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充分地利用在一线工作的经验来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二是相互学习。书院独特的学习方式就是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共同学习,每一位兼职研究员都有一位合作研究员,像导师一样,陪伴大家的专业成长,一起研究大家所感兴趣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打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三是勇于创新。现在教育的内外环境变化巨大,出现了很多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新的特征、新的趋势、新的问题,经验对于我们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变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是不充分的。所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团结起来,勇于创造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组织方式,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为我们的孩子能更和谐、更全面、更多样化地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创新是基于问题的,创新不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找到真正的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就已经开始了。四是成就梦想。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正激励着、召唤着我们每一位公民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也提出了中国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材。有教无类,这是古老的教育理想,体现了朴素的,同时又是非常珍贵的教育平等的精神。现在提教育为大众,教育为人民,教育为每一个人,都是对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价值的阐释。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智慧。这四个字在今天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领会和实践。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就是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基础、情趣、爱好来进行教育。终身学习,这关系我们教育的眼界。教育要关注儿童未来的发展,教育要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待于我们认真地研讨。人人成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天赋,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承认和尊重个人的潜能的基础上去发展他,扩充他,使每一个人能有自己生命的精彩。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养为相同的人,而是要帮助每一个人的成长。尽管在后天上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不同,但只要我们教育界有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尊严,引导孩子们过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就不会过多地注意社会上的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外在的比较。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只不过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今天为了同一个教育的梦想,为了国家的梦想,我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这是非常难得的。
担任两届合作研究员的北师大教育学部朱小蔓教授说:“每一次参加书院活动都特别感动!书院的工作特别细致。我现在越来越感受到顾先生倡议在每个师范大学建立教育家书院的意义。随着我们书院探索的成功,这个意义将越来越被我们发现。北师大应该率先在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作出重要贡献。书院就是在牵手联袂演出,表演的一台戏就是怎么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天天在不断变化的学生,所以兼职研究员要把自己丰富的经验不断地再结构化,以使我们原有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然于心,同时要提高判断能力、直觉能力,丰富经验结构,为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系作出贡献。”
第三批兼职研究员代表,江苏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校长唐建英满怀深情地说:“来到教育人敬仰的北师大,我有一点小激动。我既不是特级教师,也不是名校长,所以有些许忐忑;还有无限的憧憬,期盼未来三年能与大家缔结深厚的友谊,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分享、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一道道精神大餐,跳出教育看教育,收获别样的感受和启发,憧憬着自己的提升。同时,我现在也开始以书院兼职研究员这一全新的身份琢磨着,教育家不是三年、五年抑或是十年的打造就一蹴而就的。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能与自己的教育梦想在一起前行。心中多一些教育家的形象,行动中多一些教育家的影子,以教育家的精神和境界去努力办学,这也是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意义所在。有梦才有希望!我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我想我们大家都有。就让我们在教育家书院氛围的熏陶和引领下,尽可能多地浸染一些教育家精神、气质和情怀,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地迈开自己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会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