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无效分析”的批判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入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形象是讲授这课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以及较通用的权威教学参考书中,对周朴园的形象特征概括不外乎“虚伪、自私、冷酷”。这不能说不对,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这几个词可以用来描述许多文学人物,周朴园这一经典形象的美学特质远未能以之涵盖。下面,作者尝试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复杂内涵。
  根据教材中课后作业的提示,我们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入手。周朴园保留旧家具、旧的生活习惯、旧雨衣、旧衬衫,常独自一人长久凝视照片等举动,说明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怀念侍萍,可见他当时的人生充满了无奈与不如意,只好以怀旧来补偿内在生命的寂寥。周朴园年青时也受过现代文明的影响,冲破阶级束缚与侍萍同居,并育二子,但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地迈出这一步,又退回了封建营垒,抛弃了待萍,也背叛了自己,日后郁郁寡欢,其生活方式近乎自虐。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性格中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这一形象的审美超越意义——人性的软弱以及环境对人的制约,封建逆子的历史负荷也就凸现出来了。周朴园由一个离经叛道的“逆子”蜕变成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展示了封建文化对软弱人性的扭曲,周朴园本人的悲剧意味也是浓重的。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朴园是封建意识、封建文化的牺牲品,他的性格特征是软弱、自私、冷酷。这里“软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的“软弱”让他本人付出了沉重的情感代价。而周朴园对读者激起的审美情感不仅有憎恨,也有同情,因为他的人生是一幕可怕的封建文化对一个曾经美好的生命的摧毁与扭曲的悲剧。这样,就不会对周朴园进行简单贬斥,而更能深入形象的复杂内心,体味其丰富而独特的美学内涵。
  以往的分析是无效的,因为其过程是这样的:先看到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家长”、“资本家”,在情感上就有了定性评价,再根据其言语、行动,如害怕揭穿真相、真相被揭穿后的凶狠、对工人的镇压等等,就简单地把其性格特征定为虚伪、自私、冷酷。这个过程严格地说就没有“分析”,这根本不是文学的鉴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把复杂的艺术问题简单化、机械化,对艺术美无动于衷,变得不会鉴赏,不能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抓矛盾,尽量排除机械反映和分析惰性的干扰。尊重作品本身,探究“这一个”人物所具有的而他人不具备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生命的性格特征。如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他提供给我们的矛盾就是:他身为封建家长、资本家,却为何对一个贫苦女人念念不忘,而真正相见时为何又是另一种姿态和嘴脸。找到了矛盾,再回到作品中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寻求一个合理的阐释,从而发掘出“他”与其他“封建家长”、“资本家”之间的差异来,才能分析出“他”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一性格所具有的深厚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文化意蕴。
  
  (吕盈盈,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往往把握不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最近由该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到思想上,但一定要从语言出发。”依笔者理解,简言之就是“文”为归宿,从“言”出发。(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动活泼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互联网介入中学语文教学,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校主持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http//www.tongtinghu.com)。在《诗画洞庭》专题学习网
期刊
不少老师抱怨小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说不好,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且具有一定的思维及口语表达潜能,不是他们想不到,也不是他们不会说,恰恰是因为课堂上教师不注重启发、担心教学时间不够用等人为因素,使许多精彩的思维火花,在孩子的欲言又止之中自生自灭。因而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为孩子搭建一座平台,让他们尽情享受语言表达的“自由”就显得极
期刊
陆定一的《老山界》中有这样的对话:  (红军战士):“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这里,红军战士对一位瑶族妇女,既不称“同志”,也不称“老乡”或者其他什么的,而用“大嫂”相称,这是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称谓,它拉近了群众关系,表达了军与民亲如一家的深情。  一  那么,为什么说在这里“大嫂”称谓最合适、最有效呢?这其中还很有一番道理:汉语称谓语有两套体系
期刊
一、金陵怀古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古称金陵,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繁华之地。春秋时为吴王夫差的冶铸重镇,称冶城。战国时楚在此置金陵邑。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三国东吴在此建都,称建业。而后,东晋、宋、齐、梁、陈都在此建都,史称六朝。五代十国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先后定都于此,故有“六朝胜地,十代都会”之誉。  钟山麓留下王朝兴亡史
期刊
可怕的岁月结束了,封闭的时代走远了,中国艺术界也随之唱出了新的歌声,“朦胧诗”诞生了。  “朦胧诗”的出现打破了文坛的平静。这些诗让人觉得陌生,让人觉得惊诧,让人觉得古怪。许多“朦胧诗”失去了传统的明朗基调,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诗变得费解或不可解了。它不再明白如话,虽然意蕴甚深;它不再是政治行动的配角鼓手号角,却更多的书写人的追求、人的痛苦和人的复杂意识。  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残酷,这些都促使“
期刊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我们已经将对话教育的理念引入了语文教学领域。这对传统的独自式语文教学是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对话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有关作文教学的阐述,突出和强调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体现了作文教学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写个性化作文。  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写真事,抒真情,有创意。可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使作文个性化呢?    一、思
期刊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
期刊
苏轼(1037~1101)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中国文学史的长河群星璀璨,而苏轼之不同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超逸的人格风范,并将其种种人生感受和哲思无不尽意地付诸文学创作。他能够把自己从时代氛围、自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融注于具体形象和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