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记叙文的教学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共有8个专题,这8个专题与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一一对应,但如何将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夯实作文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与真实表达能力,实在需要一些策略。高中生写作记叙文的数量在减少,水平在降低,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前景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考试题的原因,有作文教学的原因,有学生主体的原因等。要提高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水平,需要加强记叙文写作在高考中的地位;强化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加强构思能力的培养;强化描写能力的训练等 。
一、高中生记叙文现状分析
高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之弊端:题材陈旧、结构呆滞、语言贫乏、抒情生硬等,状况令人担忧。高中生记叙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自觉自主意识缺失
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学生写作是为了应付老师,只有15%的学生能有一点自觉写作的习惯。也只有25%的学生有自觉积累素材的习惯。说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是更让笔者悲哀,只有11%的学生能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到了作文课上,大部分学生都在抓耳挠腮,东拼西凑,生拉硬拽,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面目可憎。
2、长于概述,短于描写
许多高中生这样写记叙文: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没有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这样的文章连学生自己都不愿去看,更不用说打动读者了。
3、情节平铺直叙,缺少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可是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
1、考生的求穩心理所致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平均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去书写,构思的时间只有大约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要组织好素材、列好提纲,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从选择文体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要数议论文。大多数考生通常会这样做:确立主题后,从正反、古今等角度选几个例子,第一段开门见山,最后一段强化主题,中间插入一些事例就可以了。这样的文章,如果立意正确,文笔好一些的,能得47、48分甚至更高;文笔一般的,40分应该能够拿到。分数不算太高,但非常“保险”。而写记叙文难以控制的因素则要多得多。所以考生一般不在记述文上下功夫。
2、记叙文的特点所致
记叙文和议论文在表达主题方面,前者远不如后者更直截了当。写记叙文还要做到情节曲折、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描写方法多样、语言有文采;还要考虑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等,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某些地方稍有闪失,则满盘皆输。记叙文写得直白,会被认为浅薄直露;写的含蓄,被误解被忽略的可能性很大,有多少考生还有胆量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考场以此一搏呢?一位多年参加阅卷工作的老师直言,考场作文,要少一些“碧螺春”,多一些 “二锅头”。在这种情况下,写记叙文的学生自然就更少了。
3、高考作文题所致
虽然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大多要求学生自选文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写成记叙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问题,话题本身暗含的议论文体倾向性也影响了学生对记叙文的选择。
4、作文教学现状所致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语文老师们并不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避重就轻”也不太把它当回事。所以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议论文。许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作文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通常也就是37到42分左右,就会停滞不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记叙文的忽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策略探索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轻记叙、重议论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记叙文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有专家指出,侧重考查议论文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测试的等级最高。它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能检测议论文中的叙述、说明能力,也能测试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目前,议论文教学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急功近利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三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大量记忆性材料的积累,使学生的视野游离了身边的生活。学生写文章,用的是别人的经历,为的是替别人证明一个观点,自身的思想情感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享受不到表达的快感。
记叙文要把思想寓于描写之中,就是要把场面的描写组接成故事,来表达主旨;而不是满足于“内容提要式”的交待,满足于贴标签式的鉴定。要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达具体的思想、可感的画面。在记叙文中,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可感画面的展示。这方面做得越成功,作文就越有魅力,越容易打动人。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方法训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一、高中生记叙文现状分析
高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之弊端:题材陈旧、结构呆滞、语言贫乏、抒情生硬等,状况令人担忧。高中生记叙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自觉自主意识缺失
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学生写作是为了应付老师,只有15%的学生能有一点自觉写作的习惯。也只有25%的学生有自觉积累素材的习惯。说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是更让笔者悲哀,只有11%的学生能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到了作文课上,大部分学生都在抓耳挠腮,东拼西凑,生拉硬拽,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面目可憎。
2、长于概述,短于描写
许多高中生这样写记叙文: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没有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这样的文章连学生自己都不愿去看,更不用说打动读者了。
3、情节平铺直叙,缺少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可是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
1、考生的求穩心理所致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平均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去书写,构思的时间只有大约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要组织好素材、列好提纲,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从选择文体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要数议论文。大多数考生通常会这样做:确立主题后,从正反、古今等角度选几个例子,第一段开门见山,最后一段强化主题,中间插入一些事例就可以了。这样的文章,如果立意正确,文笔好一些的,能得47、48分甚至更高;文笔一般的,40分应该能够拿到。分数不算太高,但非常“保险”。而写记叙文难以控制的因素则要多得多。所以考生一般不在记述文上下功夫。
2、记叙文的特点所致
记叙文和议论文在表达主题方面,前者远不如后者更直截了当。写记叙文还要做到情节曲折、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描写方法多样、语言有文采;还要考虑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等,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某些地方稍有闪失,则满盘皆输。记叙文写得直白,会被认为浅薄直露;写的含蓄,被误解被忽略的可能性很大,有多少考生还有胆量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考场以此一搏呢?一位多年参加阅卷工作的老师直言,考场作文,要少一些“碧螺春”,多一些 “二锅头”。在这种情况下,写记叙文的学生自然就更少了。
3、高考作文题所致
虽然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大多要求学生自选文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写成记叙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问题,话题本身暗含的议论文体倾向性也影响了学生对记叙文的选择。
4、作文教学现状所致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语文老师们并不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避重就轻”也不太把它当回事。所以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议论文。许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作文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通常也就是37到42分左右,就会停滞不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记叙文的忽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策略探索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轻记叙、重议论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记叙文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有专家指出,侧重考查议论文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测试的等级最高。它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能检测议论文中的叙述、说明能力,也能测试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目前,议论文教学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急功近利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三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大量记忆性材料的积累,使学生的视野游离了身边的生活。学生写文章,用的是别人的经历,为的是替别人证明一个观点,自身的思想情感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享受不到表达的快感。
记叙文要把思想寓于描写之中,就是要把场面的描写组接成故事,来表达主旨;而不是满足于“内容提要式”的交待,满足于贴标签式的鉴定。要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达具体的思想、可感的画面。在记叙文中,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可感画面的展示。这方面做得越成功,作文就越有魅力,越容易打动人。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方法训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