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它又是长期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本文总结出了初中学生作文几个常见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 作文 常见问题 分析 对策
作文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初中生由于生活经历简单,表达能力有限,情感不够成熟等原因,作文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常见问题
(一)中心不明 立意不高
一篇文章的中心,一般只能有一个,而且思想要健康。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学生习作常出现流水账、拼盘式作文,鸡零狗碎,东拉西扯。中心不突出,甚至没有中心;或者,有中心,但观点错误或立意不高。停留在事物或事件的表层意义上,就事论事。
(二)入题太慢 过渡生硬
学生作文常出现开头拖沓,泛泛而论,天马行空扯得太远,既不能点题,又没有启下,冗长无益。如习作《家长会后》,有学生从老师告知要开家长会写起,写同学们的反应,写自己的忐忑心理,洋洋洒洒一大堆。真的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二是缺少过渡,衔接生硬,漏洞和疑点丛生,常令人费解,或有堆砌材料之感。
(三)选材欠妥 详略不当
在平时的习作和考场作文中,经常发现选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旧,写老师必是挑灯批改作业,写母爱定为深夜背孩子上医院,写朋友多是赠送礼物后分别怀念……二是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老师被生病,爷爷奶奶被去世,恩爱的父母被离婚。三是错,所选材料并不能有力地诠释中心,如要表现同学的乐于助人,却用了勤奋学习的材料,甚至给人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感觉。
材料的选取和详略安排完全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但有的学生忽略这一点,常常导致详略失当,有的详略倒置,次要的详写了,主要的却忽略了。
(四)积累单薄 语言乏味
语言是作者与读者顺利沟通的桥梁,但往往有一些缺憾阻隔了这种沟通:一是口语入文,如“吃了多少分”、“我走先”等,显得不伦不类;二是病句存在;三是缺少描写,一叙到底。精辟的抒情议论,所学好词佳句、修辞手法全然不见踪迹,读来味同嚼蜡。
二、应对策略
(一)审题精准勿大意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虽然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却寥寥可数。很多学生审题,仅仅停留在文章标题这一狭义的理解上。看一眼标题,提笔就写,对材料或提示语部分视而不见。对审题,我们必须作广义的理解:文章的标题是“题”,而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也应看作“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仔细推敲文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把握要义,准确审题。
(二)主旨鲜明挖深意
确立主旨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高分作文,往往内容丰富,见解深刻,阐述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在写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提炼主旨,挖掘其中意蕴,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比如《脚印》,一学生写的是下雪天母亲来学校给自己送饭的情景,结尾写道:“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心里。”这是一个言简义丰的句子,使文思文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选材多面求新意
牢记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才写,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舍弃。 还要学会多方面地选材,尽量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避免老生常谈。比如,学生写中秋的习作《月圆人不圆》,跳出了喜庆的窠臼,用乐景写哀情,让人眼前一亮。而一个学生写母爱的文章,写了三件事,不可谓不多也。但这三件事,表现的都是母亲对自己生活上的关心,仅仅从一个方面选材。虽然记叙了多件事,可这“多件事”属于同一角度,这样文章内容仍会显得单薄,缺乏力度。另外,几件事之间要用上过渡性的语言,使文章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四)遣词造句要达意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首先要做到准确。准确是遣词造句的基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到语言的精练、生动。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多读多写是不二法门。坚持广泛阅读行为,摘抄优美语句,储备丰富充裕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坚持写随笔写日记,贴近生活,表达自己。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摸清了学生作文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静.审题:写好作文的第一步[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0,
作者简介:谢琼,高安市第五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邮编:330800
【关键词】初中 作文 常见问题 分析 对策
作文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初中生由于生活经历简单,表达能力有限,情感不够成熟等原因,作文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常见问题
(一)中心不明 立意不高
一篇文章的中心,一般只能有一个,而且思想要健康。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学生习作常出现流水账、拼盘式作文,鸡零狗碎,东拉西扯。中心不突出,甚至没有中心;或者,有中心,但观点错误或立意不高。停留在事物或事件的表层意义上,就事论事。
(二)入题太慢 过渡生硬
学生作文常出现开头拖沓,泛泛而论,天马行空扯得太远,既不能点题,又没有启下,冗长无益。如习作《家长会后》,有学生从老师告知要开家长会写起,写同学们的反应,写自己的忐忑心理,洋洋洒洒一大堆。真的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二是缺少过渡,衔接生硬,漏洞和疑点丛生,常令人费解,或有堆砌材料之感。
(三)选材欠妥 详略不当
在平时的习作和考场作文中,经常发现选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旧,写老师必是挑灯批改作业,写母爱定为深夜背孩子上医院,写朋友多是赠送礼物后分别怀念……二是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老师被生病,爷爷奶奶被去世,恩爱的父母被离婚。三是错,所选材料并不能有力地诠释中心,如要表现同学的乐于助人,却用了勤奋学习的材料,甚至给人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感觉。
材料的选取和详略安排完全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但有的学生忽略这一点,常常导致详略失当,有的详略倒置,次要的详写了,主要的却忽略了。
(四)积累单薄 语言乏味
语言是作者与读者顺利沟通的桥梁,但往往有一些缺憾阻隔了这种沟通:一是口语入文,如“吃了多少分”、“我走先”等,显得不伦不类;二是病句存在;三是缺少描写,一叙到底。精辟的抒情议论,所学好词佳句、修辞手法全然不见踪迹,读来味同嚼蜡。
二、应对策略
(一)审题精准勿大意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虽然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却寥寥可数。很多学生审题,仅仅停留在文章标题这一狭义的理解上。看一眼标题,提笔就写,对材料或提示语部分视而不见。对审题,我们必须作广义的理解:文章的标题是“题”,而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也应看作“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仔细推敲文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把握要义,准确审题。
(二)主旨鲜明挖深意
确立主旨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高分作文,往往内容丰富,见解深刻,阐述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在写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提炼主旨,挖掘其中意蕴,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比如《脚印》,一学生写的是下雪天母亲来学校给自己送饭的情景,结尾写道:“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心里。”这是一个言简义丰的句子,使文思文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选材多面求新意
牢记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才写,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舍弃。 还要学会多方面地选材,尽量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避免老生常谈。比如,学生写中秋的习作《月圆人不圆》,跳出了喜庆的窠臼,用乐景写哀情,让人眼前一亮。而一个学生写母爱的文章,写了三件事,不可谓不多也。但这三件事,表现的都是母亲对自己生活上的关心,仅仅从一个方面选材。虽然记叙了多件事,可这“多件事”属于同一角度,这样文章内容仍会显得单薄,缺乏力度。另外,几件事之间要用上过渡性的语言,使文章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四)遣词造句要达意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首先要做到准确。准确是遣词造句的基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到语言的精练、生动。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多读多写是不二法门。坚持广泛阅读行为,摘抄优美语句,储备丰富充裕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坚持写随笔写日记,贴近生活,表达自己。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摸清了学生作文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静.审题:写好作文的第一步[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0,
作者简介:谢琼,高安市第五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邮编:3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