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David Ⅰ工型手术治疗巨大主动脉右冠窦瘤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脉窦瘤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但未破裂的单个主动脉窦形成巨大动脉瘤少见,我们采用1/3个David Ⅰ型手术治疗1例巨大主动脉右冠窦瘤,并结合文献介绍如下。资料和方法病人男,48岁。发现主动脉窦瘤10余年,胸部闷痛3个月。有高血压病史。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主动脉窦瘤,建议非手术治疗。查体心血管系统无阳性体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LABP)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 41例高危CABG病人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其中20例为预防性应用(Y组),21例为CABG围术期发生严重低心排被迫应用(B组).术前两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心功能、射血分数、病变程度基本一致,仅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情况,Y组显著高于B组(70%对38.1%P=0.04).结果 Y组与B组生存率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我们对20例持续性心房纤颤病人使用Atricure经心外膜双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改良迷宫Ⅲ(Cox maze Ⅲ)手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病人 男,29岁.前胸壁隐痛4个月,1个月前扪及胸骨中段隆起,无发热、咳嗽及其他不适.查体:第3前肋平胸骨处扪及略高出胸骨的肿块,约3.0 cm× 3.0 cm,质地硬,轻度压痛.胸骨侧位片(图1)及胸部CT(图2)检查示胸骨体中部左、前方1.5 cm×1.0 cm骨质破坏,边缘欠光整,前缘骨皮质破坏中断.全身核素骨扫描检查未见明确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胸骨病灶穿刺活检涂片病理检查:见较多淋巴细胞、浆
期刊
肺癌根治术后发现肺部孤立性病变临床上很难区分其是转移还是二次原发肺癌,许多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我们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再次手术切除局部复发肺癌(locallyrecurrent lung cancer,LRLC)与二次原发肺癌(second pimsry lung cancer,SPLC)的预后情况及围手术期风险进行比较。
期刊
病人女,50岁.无明显诱因咳嗽,有少量血丝痰2年,咳血逐渐加重伴背部疼痛.X线胸片(图1)及CT(图2)均提示左肺多发占位,考虑以肺癌或肺母细胞瘤可能性大.2006年10月全麻下经左侧第6肋后外侧切口行探查术.术中见左肺上叶中部8 cm×6 cm×5 cm肿物,下叶中部可见3 cm×2 cm ×2 cm肿物,均未突出脏层胸膜,行左肺上叶切除,下叶肿物挖除,清除肿大淋巴结.术后病人顺利恢复,10d出
期刊
目的 比较糖尿病病人非体外循环和经典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和CCABG)的术后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1999年4月至2008年1月,318例糖尿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 210例,CCABG 108例.两组术前总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CCABG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正中开胸,胸膜外游离带蒂左乳内动脉(LIMA),
心肌缺血-再灌注可能会导致心肌顿抑,甚至心肌细胞凋亡;而冬眠状态的动物心肌可以耐受缺血达几个月.引起动物冬眠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类似于δ阿片受体,人工合成的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右旋2-丙氨酸,5-亮氨酸脑腓肽)也可以引起类似冬眠的保护效果[1]。
期刊
目的 探讨改良FWM心脏保存液对离体鼠心低温保存效果.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改良FWM液组、HTK液组和K-H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取大鼠心脏后,立即分别用各自4℃保存液灌注至心脏停搏,并置于相应的4℃心肌保护液中保存8 h,使用Langendorff模型测定心脏功能、检测冠脉流出液的心肌酶、观察心肌的形态学改变以评价各组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
期刊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延迟性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L/R组)、舒芬太尼组(SF组).每组又按再灌注时间30 min(T1)、60 min(T2)和120 min(T3)分为3个组,每组各10只.缺血再灌注24 h前,S组、I/R组输注生理盐水20ml,SF组输注含舒芬太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