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i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红楼梦》是整本书阅读的指定篇目,该书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感受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教学设计以《红楼梦》中的几个经典片段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的奥秘,领悟作品的主题及深刻内涵,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了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为统编《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指定书目,《红楼梦》这部小说对中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即使不为考试,它也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人生必读书。其百科全书般的广博内容、卓绝超拔的艺术成就、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对提升一个人的整体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这样写道:“这部巨著不以波澜壮阔的场面或者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索。”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兴趣。
   2.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3.初探《红楼梦》的思想,感受《红楼梦》恒久的艺术魅力。
   二、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纠正阅读偏差,欣赏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思考小说人物和主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写的琐细小事中了解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红楼梦》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创意】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抓住了一个“导”字。在激趣中融入三个阅读要点: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阅读价值),以及如何读这本书。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只有“导”还不够,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体现现代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了解曹雪芹
   (设计意图:读书方法之一——知人论世。)
   三、走进红楼世界,选取其中日常琐事感受其特点
   【选段一】
   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任务驱动一] 请一位同学朗读。贾母特别点名让刘姥姥吃的,为什么是最寻常不过的茄子?而不是燕窝鱼翅?
   [师生探讨达成] 体现贵族生活的奢华和精致。贾府的饮食早已超越了珍馐美味的世俗层次,讲究的是新鲜细巧。软烟罗。凤姐没见过,薛姨妈身为皇商世家的当家夫人,都没见过,然而贾母见过,可见贾母出身于世代贵胄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选段二】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 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 “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任务驱动二] 贾母为什么先问茶,又問水,才吃了半盏?
   [师生探讨达成] 贾母乃是喝茶的行家,对茶道有研究。足见贾母的文化与涵养。
   [小结] 所以《红楼梦》不仅让你享受舌尖上的中国,更让你感受中国文化的饕餮盛宴。贾府女眷身上有的不仅是锦衣玉食,还有多年浸润出来的文化涵养。读《红楼梦》,你会明白中国的贵族。贵族,不是一种物质,是一种精神,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文化,也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图腾。
   (设计意图:从红楼饮食中了解贾府的生活,乃至贵族的生活,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引导学生对贵族进行正确解读,从而了解传统文化,涵养内心。)
   【选段三】
   “ 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其他文献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俄国著名画家格丹诺夫·别尔斯基曾经画过一幅名叫“难题”的油画,画面上的主人公是一位戴眼镜的小学教师,站在一块黑板边,黑板上面写着102 112 122 132 142 /365=?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兴趣,而正因为画中人物和算题使得此画名气大增。  画中的教师名叫拉钦斯基,他原是一名待遇优厚的大学教授,却志愿去农村当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给穷苦儿童做启蒙工作。他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利用对联做广告自古有之。  传说,宋都汴京郊外有个小酒家,门前招牌上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隔壁三家醉,开瓶十里香  这副散发着酒香诗意的对联贴出后,京城里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纷登门造访。一副对联牵动了京城上下,遂使这个京郊酒店门庭若市,财源茂盛。  清代初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京城的一个偏僻小巷里见到一家名为“天然居”的小饭馆。素有题诗之癖的乾隆皇帝不禁诗兴大发
海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    冬天,河水早就冻上了厚厚的冰,海水却依然波涛滚滚。海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呢?  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在严冬,把一碗清水和一碗浓盐水同时放在院子里。过一段时间,清水冻成了冰块,浓盐水却没有结冰。原来,盐水的结冰点低,在0℃的时候不会结冰,越浓的盐水冰点越低,有的海水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还不会结冰呢。  你也许会说,南极附近的海面上有冰山,北冰洋和北极更是冰天雪地,一定是因为那
打开青春的天窗,一切都变得多姿,一切都变得神秘,一切都变得美丽。  青春的脚步就像不经意撕去的日历,偶然翻阅往事,留下一纸淡淡的痕迹。打开青春的天窗,意味着不再为落红憔悴、花谢伤情,不再叹息流水东去太阳西沉,不再羡慕夸父逐日嫦娥奔月,不再迷恋于席娟琼瑶浪子走马迷阵的刀光剑影,不再沉醉于古龙风流女侠扑朔迷离的神奇传说。  打开青春的天窗,空闲时分,品幽幽绿茗,携朗朗清风。我喜欢独自走进郝思嘉的生活世
睡觉是人类的生理需要,如果有人连续几天“开夜车”,他的身体和精力就很可能支撑不住了。然而,有一个人40多年间从不睡觉,依然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这个不睡觉的怪人名叫基杜尔,生活在印尼巴百岛上。每到深夜,当别人入睡时,基杜尔却去看戏,阅读报刊,收听短波广播,学习英文,弹钢琴、吉他,以此打发漫长的黑夜。天亮以后,他照样到田里干活。基杜尔从来没有患过什么病,他有18个子女。  基杜尔并非生来就不睡觉,他与
记得初到香港时,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粤语,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那时,我特别害怕下班,回到空空荡荡的家,从不失眠的我,开始整夜睡不着。  有次我在某大楼的喷水池前等个朋友,看到水花不断上涌,再形成美丽透明兴致盎然的图案。喷水池的水怎样往上走,并且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呢?这是因为水流被激射出来,形成水柱,这种力量一直往上推,才让顶端的水花永远盛开。  是啊,伤害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痛苦,
主持人: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其原始意义。其实,这种近乎数典忘祖的无知,绝不应听之任之,约定“俗”成。  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为啥天太热?原来“太有柴”了。)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
父亲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统计成单子,然后由他来收拾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送回去,并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玩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父亲则把汽车开到急诊室门口,医生怒斥他,叫他把车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他听后大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整体解读]  本诗首联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颈联用“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尾联点明酬赠题意,以自勉自励结束。    2 [关键字词]  (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    3 [情感基调]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