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煤层井煤屑录井法在废弃矿区二次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煤炭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10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包头石拐矿区内L1-2主采煤层,通过现场煤屑录井工作,阐述煤体结构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垂向上煤体结构分异性表现明显,煤体结构类型变化频繁,以原生结构煤为主,碎裂煤次发育(15个层段发育了碎裂煤),分布于全井段始终.碎粒煤发育甚少(仅1172~1184m煤层段为碎粒煤),糜棱煤不发育,中下部较上部煤体结构破碎.为废弃矿区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前期评价和设备工作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论述了活性炭生产现状,总结了新型粘结剂在活性炭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活性炭行业的发展动态,展望了活性炭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阐述了早期建设的煤化工项目存在仪表联锁保护系统设计不满足现行法律法规和设计标准要求、联锁误动作偏多、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有针对地提出仪表联锁保护系统设计完善、联锁优化、管理改进等方案;提高了仪表联锁保护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保障了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
阐述了利用太西无烟煤、老石旦焦煤与宁夏宁东地区7个不同矿区所产烟煤配煤,制备脱硫脱硝活性焦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麦垛山矿区烟煤进行配煤,配掺量达到20%,活化10 min时,产品耐磨强度达到98.6%,耐压强度达到50 daN,碘吸附值达到396mg/g,脱硫值达到19.44 mg/g;当配掺量达到10%,活化10 min时,产品耐磨强度为97.6%,耐压强度为49.5 daN,碘吸附值为325 mg/g,脱硫值为14.87 mg/g.经综合分析,采用麦垛山矿区烟煤进行20%的比例进行配煤,既能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大型国有企业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逐年下降,煤炭销售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陕煤运销集团榆林销售有限公司聚焦“精益管理”主题,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针对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廉洁风险、合同风险等6大风险,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形势发展、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6+1”风险防控体系,实现
以清洁型煤为样品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在N2、10%CO2/90%N2、15%CO2/85%N2、20%CO2/80%N2和CO2气氛下的热解过程相似,型煤在CO2气氛中的反应过程分为360℃前的低温热解和840℃的高温气化,点燃温度Ti最低,燃尽温度Tb和峰值温度Tmax最高;型煤在O2/N2气氛下氧浓度分别为5%、10%和21%的燃烧过程中,随着氧浓度的提高,型煤燃烧特性得到显著改善.型煤在O2/CO2气氛中不同氧浓度下燃烧时,随着氧浓度升高,点燃温度Ti和燃尽温度Tb逐渐降低,并且降低幅
探讨获得煤的干燥基挥发分碳含量的2种方法,即拟合方程法和试验法.拟合方程法,根据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的对应关系,在141个不同煤种的数据基础上得到煤的干燥基挥发分中的碳含量和煤的干燥基挥发分的拟合关系,可判断挥发分中的碳含量,这是获得挥发分中的碳含量的方法之一,但对于某些低挥发分的煤该方法不适用.相关试验证明,采用试验法获得挥发分中碳含量是可行的,为获得低挥发分中的碳含量提供了途径.
从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文件档案管理、实验室供应品管理以及检测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和期间核查等方面阐述了煤炭实验室内部管理办法.其中,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做了重点说明.
为了提高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处理能力,采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 AC及助凝剂PAM复合使用.本文选取西北某煤矿水质分析特征,其矿井水悬浮物、COD含量较高,采用化学混凝法处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P AC与P AM共用,加快絮体形成沉淀,且矾花更大、絮体更加密实,有利于后期压滤工艺操作,更容易压滤成块;P AC与P AM复合处理矿井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AC投加量100 mg/L,PAM投加量1 mg/L,温度20℃,搅拌速度200 r/min,矿井水COD含量去除率达到99%以上.
以准格尔露天矿煤矸石为研究对象,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煤矸石的特性进行检测,通过图像法、磨矿、磁选、煅烧等方法,探索了以其为原料制备高品质煅烧高岭土的工艺及相关参数.结果表明:经原矿—图像法—颚式破碎机—高速多功能粉碎机—超细粉碎机—筛分—磁选—干燥—煅烧工艺,煅烧产品白度值由75.25%提高到95.06%,TiO2含量下降了0.19%,Fe2 O3含量下降了0.35%,达到了高品质煅烧高岭土的白度标准.
利用坐标转换法将原岩应力转换为巷道轴向为基准的应力分量,通过调整转换后的应力分量,实现原岩应力方向的变化,并以此结合利用有限差分计算软件FLAG3D分析原岩应力大小与方向对巷道围岩破坏变形的影响.研究得出,随着侧压系数增大,巷道破坏变形由顶底板为主向两帮为主过渡,当侧压系数为1时,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的破坏变形程度相近.当巷道轴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呈角度相交时,巷道两帮围岩破坏变形呈不对称分布,且当相交角在0°~15°或75°~90°时巷道围岩的不对称破坏变形程度最低,相交角为45°时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