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删”和“禁”救得了“越来越猥琐”的汉语吗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理智理性 美与丑 话语体系 多元共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这个语境下所产生的语言,与当时人们的心态、社会环境和经济生活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客观投射,而并没有什么褒贬之分。甚至包括被主流文化人士所鄙视和仇恨的“粗鄙语言”,也是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下年轻人的话语特征: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听到两个80后或90后的年轻人互称“贱人”,并不断用“你去死”之类的语言相互问候时,千万别认为这两个家伙是在吵架,而是两个亲密的伙伴在说知心话呢。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还包括:逊、毙、晕、猪、呆等词汇,也被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语义,而变成相反的含义。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严肃是留给陌生人的,“逗逼”是留给小伙伴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接触了许多90后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父辈,我发现,90后这一代人身上,有许多前代人所不具备的特色,而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在他们的词典中,居然没有贬义词,在他们的话语系统中,以褒义词和中性词居多,这当然与他们出生在政治相对稳定,物质供应充足的时代有关,他们没有太多尖锐与负面的人生体验。他们的世界,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共生的。没有非此即彼的剧烈对抗,而多了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还可以那那样的兼容与共生。
  于是,词汇在他们面前,重新回到了词汇本身。他们不再顾忌词语的属性,他们明白,说法只是说法,说一个人是屎他不会因此就成了屎;而说一个人是天使,他也不会因此就成了天使。
  一些人会认为,这种没心没肺没是非观的人生态度,是90后不堪的大毛病。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人类往前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只有单重标准,审美和审丑观都被框定的世界是多么可怕!旧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习惯被打破的本身,便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特征。
  作为一个身心都已套了太多框框的前辈来说,一时半会儿也不太习惯小朋友们把可爱的兄弟姐妹称为猪,满嘴爽呆酷毙去死之类的沟通方式。但这些不是他们唯一的话语方式,我只是为了讲述他们对词语的不迷信,而选了些极端的例子,多数时候,他们的话语还是阳光而温暖的。
  比起前人来说,他们是心理负担最轻的一代,几千年的沧桑,不必要写在他们的脸上和刻在他们心上,他们天真,他们没有一元化的审美观,他们对美和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知。但是,这种宽松的心境和状态,会随着外力对他们的行为甚至思想的干涉而改变。你可以打着“为了他们好”的名义,让他们不上什么网站,也可以打着“为了保护他们”的旗号,限制他们看什么书或电影。但你最终得寸进尺还要管制他们说什么话甚至想什么,显然,过分了。
  但这样真的好吗?而且有用吗?要知道,在《皇帝的新衣》里,真正最终明白并讲出真相的,其实是孩子们。
  【素材分析】把心理与思想从文字的约束中独立出来,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轻松的自我,或许这才是90后孩子们真实的面目。面对一个迥异于往常话语体系的群体,又何必紧张兮兮,挥起道德的大棒,无情地诅咒、打压?何不尝试着去探讨一下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環境及他们独特的多元共生的话语系统?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随性 率真 顾忌 三观  朋友A是广州美院的教师,因为喜欢怀石料理,喜欢在艺術餐厅里浏览《罗博报告》,喜欢文玩和手工艺,因此被贴上“喜欢享乐”“矫情”的标签。同游日本时,她因执意要买永井荷风的散文而被同事称为“高冷矫情”。反之,另一位女友B,因为极爱吃路边摊、热衷烤串和麻辣烫、说话不修边幅、常与各种青年一起玩乐而被大家认为是好相处、率性的女孩。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美好的事物成了不光彩
期刊
【适用话题】反省 诤友 中西冲突 文化融合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与1922年写作《中国问题》一书,本文就是摘选于此,当时的中国刚刚脱离清王朝的统治不久,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延续着旧社会的作风。  中国人待我不薄,我不愿意揭他们的短处。但是出于对真理负责,也出于对中国人的考虑,隐讳不是好主意。只是我希望读者记住,中国是我所接触的国家中最好的之一,然而却遭受如此的虐待,我要对世界上每一个强国发出更严重的声
期刊
以我狭隘的认识吧,长篇小说就是写生活,写生活的经验,如果写出让读者读时不觉得它是小说了,而相信真有那么一个村子,有一群人在那个村子里过着封闭的庸俗的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的日子,发生着就是那个村子发生的故事,等他们有这种认同了,甚至还觉得这样的村子和村子里的人太朴素和简单,太平常了,这样也称之为小说,那他们自己也可以写了,这,就是我最满意的成功。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写诗的,受过李贺影响,李贺是常騎着毛
期刊
【适用话题】节俭 资源浪费 共享 创新  1个黄金瓜、6个芒果、1瓶榛子酱、3盒包装有些许瑕疵的谷物棒零食……志愿者把这些食物妥善地装进环保袋交给前来领取食物的葛华。  葛华的孩子出了车祸,现在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工作,一个人1800块钱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生活。这是他第四次来食物银行领取食物了。  食物银行起源于美国,后传入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2015年5月,上海绿洲食物银行浦东运营中心正式
期刊
【适用话题】尊重 坚守 敬畏之心 心灵的选择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  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刘节,是一个灵魂永不下跪的人。但是,1927年6月清华园中的一幕,重新塑造了他的膝盖。  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的投湖自尽,犹如在平静的颐和园里投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刘节随同导师陈寅恪等人赶到那个悲伤的地方参加了王国维遗体的入殓仪式。曹云祥校长,梅贻琦教务长,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溟以及北京大学马衡
期刊
【金题回放】  2016年8月8日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在这次比赛中,傅园慧可谓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其成绩只比获得银牌的选手慢了0.01秒。赛后,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说:“哇!太快了,我打破了亚洲纪录了。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没有力气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用尽洪荒之力”一语,在网络上快速走红,甚至红到了国外。“用尽了体内的
期刊
【适用话题】审丑 反思 净化语言 约束机制  一、汉语直奔“下三路”现象  逗比,屌丝,逼格,撕逼,牛逼,尼玛,你妹,屎上最牛逼,吓尿了,然并卵,不须放屁……这些词汇不仅在网络世界里闹腾得欢,而且在纸媒上也十分火爆——据说“逗比”的使用频率超过了“抢红包”,独占鳌头。看来汉语直奔生殖、排泄、下三路的势头越来越猛,无人可以撄其锋。相比之下,帅哥、美女、高富帅、白富美、小鲜肉、老腊肉这类直奔身体、金钱
期刊
【适用话题】文化 内涵 优雅 语言美  汉语之所以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绝不仅是因为全球华人多,而且是因为汉语作为一种优雅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已经从文化气质上征服了人心,“是流俗之上的优雅,是重压之下的逃逸,是无可代替的贴心会心与舒心”,中国古人在造字造词时,就对浓郁典雅的生活情趣,进行了高度的提纯。  比如很多成语、固定语背后,多有妙趣横生的典故。成语“指鹿
期刊
【适用话题】角度与思维创新 传统与变通  酷镜头:  2016年春,IT男沈亮将自己的简历放到了一家网站上,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取新工作机会,一个月收到了46份面试邀请。  在拍卖开始的第六天,沈亮与一家刚融资数千万元的创业公司CEO喝了咖啡,谈好薪资,随后成功入职。  拍卖,找工作,看起来不搭界的两件事情怎么联系在一起了呢?  沈亮参加的是“拍卖程序员”,首先需要程序员们提交简历,通过筛选后,符合条
期刊
从上小学起,我就喜欢朗诵。汉语的魅力在朗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好的文章会给人一种欣赏音乐的感觉,比如朗诵鲁迅的《雪》、朱自清的《背影》,你感觉是在听一首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而朗诵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你感觉是在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我现在仍然认为,能够让人读出声来,读出气象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样的文章生动,有光彩。所以,直到如今,我虽然已人到中年,并且蜗居在大都市冰冷而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