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进入质量建设和创建品牌阶段,高职院校要吸纳新观念,洞察新走向,强调实效性,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快改革步伐,创新高职教育理论,深入开展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以校园精神为基石,创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专业、课程等方面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关键词]高职教育 品牌建设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郭健(1957- ),女,河北石家庄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科研管理;胡邦曜(1954- ),男,四川酉阳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7)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016-02
一、高职教育发展进入质量建设和创建品牌阶段
1999年高职扩招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快速,规模宏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系列方案和意见,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自2003年开始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评估,规范了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经验,树立典范,增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当今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系统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进行战略性指导,使得三年来高职教育发展思路清晰,全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国家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在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推动着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到一千一百多所,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高职教育正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人才培养质量的严峻挑战,受教育者选择的机会增大,社会透明度增强,对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把握机会,深化改革,创造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闯出一条有我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和成功之路。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规模宏大、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一所职业院校的存在,都要体现时代的律动,任何一劳永逸的思想都难保发展的活力。只有传承艰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的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继续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各职业院校应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质量建设,创建自己的教育品牌,包括品牌教师、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实训基地和品牌服务等。
二、创新高职教育理论,探索人才培养工作先进模式
高职教育是一项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学校要吸纳新观念,洞察新走向,强调实效性,突出高职教育特
色,加快改革步伐,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下工夫,要找准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厘清发展思路,构建先进的办学模式。
(一)传承校园文化,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校园精神的建设是凝聚和激励我们开创高职事业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校园精神新内涵,要从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创业精神,虚心善学、纪律严明的团队精神,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敢于攀登的工作精神,真诚服务、优质高效的服务精神等方面,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精神。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服务功能要求学校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也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校园精神已俨然成为高职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精神保障。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坚持“质量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要树立“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教育观念,形成“使受教育者能结合自己智能水平、知识基础,通过严格规范的学习与训练,掌握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学思路;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并行发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社会实习、顶岗实习七大教学环节的交织相扣”的教学过程,从旧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习四阶段传统教学过程中走出来。七大教学环节从学生进校开始,就交叉、交织进行,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社会所需的人才,也就不能在高职教育这块土地上有所建树。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精干高效、快速反应的服务队伍
高职教育服务可分为两个内涵,教师服务于学生,教师之外的其他职员服务于学生和教师。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从体制上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快速反应”的管理、服务队伍,形成“精干高教,快速反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中,探索适应规模不断扩大的优化模式。在建设中形成“环境优美、作风优秀、服务优质”的三优气象,使高职教育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要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职员工,都需要十分清楚学校的科学发展战略,都必须十分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理念,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劲往一处使,力向一处用。
三、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大力推进各项工作深入细致的改革
天下大事起于细,天下难事做于易。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细节中去,涓涓之水,汇流江河,只有靠全校教职工、学生的共同努力,集大家的智慧、勤劳、创新和汗水,才能铺就学校发展之路。
(一)以“名师、名团”为主阵地,打造品牌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生命力所在,没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的发展是不牢靠、不长久的。教师没有技能何以训练出学生的岗位技能,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教师管理办法,大量聘用现场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课、指导实习实训,建设一支稳定的兼课教师队伍。同时,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深入开展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教学中心原则、岗位绩效原则、教学科研并行原则,实现“倾斜教师、优质优酬”的奖励政策,广泛调动教师教学改革与争优创先的积极性、主动性,着重在名师和名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工夫,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
(二)以拳头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品牌专业群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向,灵活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宽窄并存,动静并行,稳定与发展并进;需要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性与学校办学工作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调研论证,开阔视野,根据学校的实力、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进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与此同时,需求与条件是做任何事均须遵循的原则,专业建设也是如此。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以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基础条件的,没有设备就谈不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动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是有限的,必须集中力量建设自己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形成品牌专业群。古人说:智与众同,非人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学校拳头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就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人精我创”,创造学校专业特色品牌。
(三)以深化课程改革为载体,建设品牌课程
高职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议题,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等等,都有着极为丰富、繁博的研究改革内容。例如,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求“求精求新”,要前沿化,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准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等。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技能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这两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取决于两个动词,一个是“设计”,一个是“构建”,也正是由于对这两个动词的执行力度不同,执行方向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体系,也在世界范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模式。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国高职品牌课程建设的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无论何种方向、无论何种课程模式,都必须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综合素质+职业群能力”和“个性化技能+职业发展能力”为原则,满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建设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品牌课程。
(四)以强固职业能力为重点,培养品牌毕业生群体
实验实训是职业技能的基础,实验要逐步改革原来验证性的实验,经过改造加工,开发为应用性实验、小制作实验、问题讨论型实验。在实验设备建设中加强实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立体化实验室的建设,使实验设备多功能化。实训是针对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训练,要切实结合生产实践环节,尽可能仿真实践环节、职业情境、虚实结合。提高实验实训的实效性是关键问题,我们有些专业有设备但没有训练出高技能人才,反映出我们在实验实训的方案、方法上存在差距,在训练程序上不科学、不规范,在实验实训考核中没有详细的指标体系。
职业能力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各专业从学生进校伊始,每个学期的职业能力项目或者技能项目是什么,主要由哪些课程来完成,达到什么层次的技能水平,主要考核的手段,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图,让学生进校后人手一册,明白每个学期应有的目标,明白每个学期的具体任务。其次,学院学术委员会、各个系学术委员会、各专业教研室、实验中心,加强各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要严格按照达到某项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制定训练程序,为了训练某项职业技能,以预备知识为出发点,经过预备知识合格考核、实训演练、实训考核、技能鉴定,通过这个五环节的工作流程,不合格者重新训练,合格者转其他项目的训练。通过反复、螺旋式的训练,打造职业素质高、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品牌毕业生群体。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途径,提供品牌教育服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仅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肩负着发展科学技术及服务社会的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通过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来实现的。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的特征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和培养规格的职业适应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侧重于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如一些民营企业的技术难关,有些技术问题看起来并不大,但对中小企业很关键,这些技术革新可能会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高职院校的科研就是大量的具体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这里面包含着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和企业结合,高职的生命力就会大大加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有更高的应用水平。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科学定位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方兴未艾,难点重点问题俯拾皆是。要进行创新并不是难事,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教学、管理上去研究和实践,就会有所收获。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独特的高职教育思想、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独特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案和措施、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独有的高素质毕业生,等等。只有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的有形或无形的标志,就能在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桂教[2008]6号)[Z].2008-03-24.
[3]邱同保.从高职教育文本政策的解析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J].教育与职业,2008(1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品牌建设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郭健(1957- ),女,河北石家庄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科研管理;胡邦曜(1954- ),男,四川酉阳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7)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016-02
一、高职教育发展进入质量建设和创建品牌阶段
1999年高职扩招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快速,规模宏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系列方案和意见,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自2003年开始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评估,规范了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经验,树立典范,增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当今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系统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进行战略性指导,使得三年来高职教育发展思路清晰,全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国家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在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推动着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到一千一百多所,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高职教育正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人才培养质量的严峻挑战,受教育者选择的机会增大,社会透明度增强,对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把握机会,深化改革,创造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闯出一条有我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和成功之路。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规模宏大、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一所职业院校的存在,都要体现时代的律动,任何一劳永逸的思想都难保发展的活力。只有传承艰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的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继续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各职业院校应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质量建设,创建自己的教育品牌,包括品牌教师、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实训基地和品牌服务等。
二、创新高职教育理论,探索人才培养工作先进模式
高职教育是一项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学校要吸纳新观念,洞察新走向,强调实效性,突出高职教育特
色,加快改革步伐,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下工夫,要找准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厘清发展思路,构建先进的办学模式。
(一)传承校园文化,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校园精神的建设是凝聚和激励我们开创高职事业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校园精神新内涵,要从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创业精神,虚心善学、纪律严明的团队精神,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敢于攀登的工作精神,真诚服务、优质高效的服务精神等方面,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精神。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服务功能要求学校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也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校园精神已俨然成为高职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精神保障。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坚持“质量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要树立“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教育观念,形成“使受教育者能结合自己智能水平、知识基础,通过严格规范的学习与训练,掌握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学思路;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并行发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社会实习、顶岗实习七大教学环节的交织相扣”的教学过程,从旧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习四阶段传统教学过程中走出来。七大教学环节从学生进校开始,就交叉、交织进行,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社会所需的人才,也就不能在高职教育这块土地上有所建树。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精干高效、快速反应的服务队伍
高职教育服务可分为两个内涵,教师服务于学生,教师之外的其他职员服务于学生和教师。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从体制上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快速反应”的管理、服务队伍,形成“精干高教,快速反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中,探索适应规模不断扩大的优化模式。在建设中形成“环境优美、作风优秀、服务优质”的三优气象,使高职教育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要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职员工,都需要十分清楚学校的科学发展战略,都必须十分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理念,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劲往一处使,力向一处用。
三、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大力推进各项工作深入细致的改革
天下大事起于细,天下难事做于易。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细节中去,涓涓之水,汇流江河,只有靠全校教职工、学生的共同努力,集大家的智慧、勤劳、创新和汗水,才能铺就学校发展之路。
(一)以“名师、名团”为主阵地,打造品牌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生命力所在,没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的发展是不牢靠、不长久的。教师没有技能何以训练出学生的岗位技能,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教师管理办法,大量聘用现场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课、指导实习实训,建设一支稳定的兼课教师队伍。同时,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深入开展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教学中心原则、岗位绩效原则、教学科研并行原则,实现“倾斜教师、优质优酬”的奖励政策,广泛调动教师教学改革与争优创先的积极性、主动性,着重在名师和名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工夫,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
(二)以拳头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品牌专业群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向,灵活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宽窄并存,动静并行,稳定与发展并进;需要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性与学校办学工作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调研论证,开阔视野,根据学校的实力、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进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与此同时,需求与条件是做任何事均须遵循的原则,专业建设也是如此。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以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基础条件的,没有设备就谈不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动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是有限的,必须集中力量建设自己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形成品牌专业群。古人说:智与众同,非人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学校拳头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就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人精我创”,创造学校专业特色品牌。
(三)以深化课程改革为载体,建设品牌课程
高职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议题,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等等,都有着极为丰富、繁博的研究改革内容。例如,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求“求精求新”,要前沿化,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准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等。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技能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这两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取决于两个动词,一个是“设计”,一个是“构建”,也正是由于对这两个动词的执行力度不同,执行方向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体系,也在世界范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模式。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国高职品牌课程建设的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无论何种方向、无论何种课程模式,都必须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综合素质+职业群能力”和“个性化技能+职业发展能力”为原则,满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建设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品牌课程。
(四)以强固职业能力为重点,培养品牌毕业生群体
实验实训是职业技能的基础,实验要逐步改革原来验证性的实验,经过改造加工,开发为应用性实验、小制作实验、问题讨论型实验。在实验设备建设中加强实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立体化实验室的建设,使实验设备多功能化。实训是针对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训练,要切实结合生产实践环节,尽可能仿真实践环节、职业情境、虚实结合。提高实验实训的实效性是关键问题,我们有些专业有设备但没有训练出高技能人才,反映出我们在实验实训的方案、方法上存在差距,在训练程序上不科学、不规范,在实验实训考核中没有详细的指标体系。
职业能力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各专业从学生进校伊始,每个学期的职业能力项目或者技能项目是什么,主要由哪些课程来完成,达到什么层次的技能水平,主要考核的手段,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图,让学生进校后人手一册,明白每个学期应有的目标,明白每个学期的具体任务。其次,学院学术委员会、各个系学术委员会、各专业教研室、实验中心,加强各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要严格按照达到某项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制定训练程序,为了训练某项职业技能,以预备知识为出发点,经过预备知识合格考核、实训演练、实训考核、技能鉴定,通过这个五环节的工作流程,不合格者重新训练,合格者转其他项目的训练。通过反复、螺旋式的训练,打造职业素质高、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品牌毕业生群体。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途径,提供品牌教育服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仅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肩负着发展科学技术及服务社会的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通过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来实现的。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的特征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和培养规格的职业适应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侧重于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如一些民营企业的技术难关,有些技术问题看起来并不大,但对中小企业很关键,这些技术革新可能会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高职院校的科研就是大量的具体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这里面包含着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和企业结合,高职的生命力就会大大加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有更高的应用水平。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科学定位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方兴未艾,难点重点问题俯拾皆是。要进行创新并不是难事,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教学、管理上去研究和实践,就会有所收获。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独特的高职教育思想、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独特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案和措施、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独有的高素质毕业生,等等。只有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的有形或无形的标志,就能在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桂教[2008]6号)[Z].2008-03-24.
[3]邱同保.从高职教育文本政策的解析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J].教育与职业,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