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根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氢氧化反应中Ru基电催化剂的进展

来源 :化工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n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Pt价格昂贵以及储量较少严重地限制了氢氧根交换膜燃料电池(HEM FCs)的商业化发展.Ru以其杰出的电化学性能及相对于Pt低廉的价格而备受研究者青睐.阐明了碱性介质中氢氧化反应(HOR)的反应机理;综述了阳极Ru基电催化剂的技术进展以及Ru基电催化剂在HEMFCs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合成并表征聚(2-乙基-2-噁唑啉)-聚乳酸(PEOz-PLA)嵌段共聚物,制备装载吲哚美辛胶束,对其粒径、形态、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体外溶血实验评价其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空白胶束粒径为(735.±102.)nm,载药后粒径增大为(1378.±234.)nm,载药胶束呈圆球形,粒径约为100nm,包封率为(754.0±52.8)%,载药量为(156.1±46.7)%;t<24h载药胶束具有缓释效果,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体外溶血实验结果表明,ρ(胶束材料)≤1 mg/
利用HYSYS过程仿真模拟软件对CO2低温分馏装置进行了模拟研究,以CO2回收率、单位能耗和放空气热值为指标,详细研究了其随进装置压力、CO2冷凝温度、提纯塔压力和塔板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装置压力越高,CO2回收率和放空气热值越高,单位能耗基本保持不变;随着CO2冷凝温度的升高,CO2回收率、放空气热值和单位能耗均呈降低趋势;随着提纯塔压力的升高,CO2回收率、放空气热值和单位能耗均增加;随着塔板数的增加,CO2回收率和放空气热值均增加,而单位能耗则逐渐降低.根据模拟数据提出了装置的最优设计参数,并建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阿司匹林包合物,以解决阿司匹林水溶性差、易水解的问题,并减轻其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以阿司匹林包合率为评价指标衡量包合效果,筛选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优化包合工艺,通过T LC、DSC等分析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阿司匹林HP-β-CD包合物的最佳方法为超声法,最佳工艺为m(HP-β-CD):m(阿司匹林)=3:1、包合温度40℃ 、超声频率40 K Hz、输入功率200 W、包合20.h,所得包合物对阿司匹林的包合率为528.5%;TLC
在以噻吩为原料制备2-噻吩乙醇的反应过程中,减少同分异构体3-噻吩乙醇的生成,关键在于提高中间产物2-噻吩钠的产率.主要研究金属钠的形态对噻吩金属化反应的影响,实现了金属钠颗粒尺寸的调节;当m(油酸):m(钠)=1:50时,2-噻吩钠的产率最高可达851.%.
海底液相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关断,会产生水击现象,对海底管道及上下游平台设备造成危害.管道上下游关阀时间以及关阀顺序是影响水击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某海底管道为例,应用瞬态模拟软件OLGA研究了动态水击过程.结果表明,延长关阀时间可有效减缓水击;关阀顺序对水击压力有一定影响,但需根据特定管路分析下游最佳延迟关阀时间.
硅元素的含量在地壳中位列第二,而且硅基电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高于石墨电极(372mAh/g)的11倍,因而成为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最有发展前景的电极材料之一.然而,硅基电极材料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的体积膨胀,在放电过程中又会使电极发生体积收缩,容易导致电极材料粉化或脱落,最终使电池的循环寿命缩短,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针对上述问题,阐述了近年来电极材料改性、黏结剂和电解液的优化抑制硅基电极材料体积膨胀的方法进展,为大容量锂/硅动力电池的研发提供借鉴.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和分离纯化工艺一直是多糖研究领域的热点.以查阅近年来植物多糖脱色脱蛋白工艺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主要对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脱色、脱蛋白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科研成果展开综述,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锂/硫电池因为其较高的理论容量、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其缺点也尤为明显,主要是硫的导电性差、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体积膨胀、存在着穿梭效应以及阳极会有锂枝晶生成等,这些瓶颈问题严重影响着锂/硫电池的商品化.针对上述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从上述4个问题入手,对锂/硫电池的缺陷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论述,重点从正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的改进方面进行阐述,如针对正极材料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问题,可以将活性硫与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多孔导电物质进行复合,提高正极的导电能力
生物质热转化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利用方式,热解可得到生物油、可燃气体及生物炭等化工原料,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共热解技术是获取高品质热解油、可燃气及焦炭的重要手段,可简化污染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为解决环境污染、实现资源高效洁净利用提供了新方案.综合介绍了生物质与煤、污泥、废旧轮胎、生活垃圾的共热解特性,同时分析了生物质共热解的动力学研究,并提出了生物质共热解的发展趋势.
针对吉林石化公司某厂加氢催化剂活性低的问题,通过N2物理吸附(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动态脉冲H2吸附等表征手段,分析对比了2批催化剂的的差异.研究发现,在基本物性、化学组成上无明显差异,第一批生产催化剂的镍分散度更高,具有更低的氢气还原温度和更高的催化加氢活性.最后,结合该催化剂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状况,分析了2批催化剂活性差异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