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显像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新医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j_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48-01
  
  【关键词】超声 胸腔积液
  
  目前,超声对胸腔积液诊断的临床价值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我院于2007年1月12月期间对临床39例患者进行了追踪检查,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9.6岁,病史多为一个月至一年,胸腔积液左侧17例,右侧18例,其中4例为双侧胸腔积液。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少量积液时无明显自觉症状,积液多后有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应用CTS—310B型超声诊断仪及ATL—APOGE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MHZ、5MHZ。患者通常采取用坐位或骑坐于椅上,双臂放于椅背。检查时探头自第十肋间腋中线开始,若大量胸腔积液,再向上扫,并分别于腋前线、锁中线、肩胛线处扫查,确定胸腔积液上界。重症患者不能坐着,可卧位检查。应记录积液的最大深度及范围,需穿刺定位者,应选择液区较深且低位处,并观察积液透声性。
  
  2 结果
  
  39例胸腔积液患者中18例为大量胸腔积液约占41%;12例为中等积液,约占31%;9例为少量积液,占28%。其中5例为包裹性积液,19例为患者胸腔积液内可见长短不一的细纤维带状回声,4例可见大量纤维带状构成网格状,将积液分隔成多个腔似“蜂窝”状,且无回声区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经临床抽取样本检验后,证实29例为结核性胸水,5例为因肾脏疾病引起的漏出液,2例有心衰引起的漏出液,3例为肿瘤引起的血性胸水。
  
  3 讨论
  
  正常胸膜腔仅有极少量液体,壁层与脏层胸膜相贴,呈一光滑的高回声带,其中的少量液体不易被测出。当因感染或创伤、右心衰竭、肾脏疾病、低蛋白血症等引起反映性胸腔积液时,胸膜的壁层与脏层分开,两层间出现无回声区,这是胸腔积液声像图最基本,最重要的象征。无回声区的大小取决于积液量的多少。少量积液,在胸腔下部或仅于肋隔角处见少量无回声区,无回声区的形态和宽度随呼吸,体位而改变;中等量积液时,胸水超出肋隔角向上扩展,压迫肺下叶,液性暗区范围增大,其上界不超过第6肋水平,液区深部仍有肺回声;大量积液时,肺被压缩向肺门纵隔方向萎缩体积变小,自第1—2肋间以下均为无回声区。胸水的透声性80%是清晰的,多为漏出液或早期浆液性渗出液。约有20%透声性较差,多属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液、血液或脓液,于无回声区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或纤维条索随呼吸及心搏摆动。胸壁包裹性积液,好发于胸壁下部后外侧,超声检查病变部位显示无回声区,或因液体粘稠,而液区边界整齐,但不清晰,多为范围大而深度小,起周边胸膜增厚,且厚薄不一,胸膜钙化区呈斑片状强回声伴后方声影。
  


  超声检查胸腔积液可以有助于诊断及治疗,它可以帮助定位、定量、指导穿刺引流和鉴别胸部X线密度增强阴影是胸膜增厚胸水或包裹性积液,少量胸水X线很难以诊断时,超声探测肋隔角内有液性暗区即可明确诊断,具有诊断简便明确,无损害等优点。
其他文献
财政税收工作在我国的财政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应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是整个财政体系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质已经施行多年,并对相应的财政工作做出
某港口道路经过长期使用,破损严重,板块断裂沉陷达70%,表面起砂脱壳达35%。按照交通部(87)交海字235号文件《沿海港口建筑设备管理规则》,提出对道路进行大修。原混凝土路全部凿除。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自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后,电气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的安全使用也就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点。电工就是安装和维修电力系统、线路以及电气设备的专业人员。由
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北、患病率、病死亡和病残率很高,是当今疾病谱中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危的严重疾病。两年来我们采用LY
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已经和必将进一步对出版业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部门、文化事业
大直径螺栓卧装的难点在于螺栓本身尺寸和重量较大,不同于小螺栓单纯的手工操作,它需要借助外在的辅助工装进行装配。
变速器是十分重要的机械部件,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汽车使用的整体质量。但是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变速器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变速
中国报纸﹃读书版﹄概览︵上︶■徐雁进入90年代,报纸扩版潮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的日报、晚报和专业报大多数都办起了自己的“读书版”。这些“读书版”加上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民“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