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例——左眼结膜无色素肿块八个月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6岁.因发现左眼结膜无色素肿块8个月,自觉轻度眼红、畏光、流泪,于2006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997年因结膜色素痣在当地医院行色素痣切除术,具体治疗经过和病理结果均不详;右眼因视网膜脱离行手术治疗失败,已失明20年.全身体检: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肝肾B超及骨扫描等检查均正常;耳前、耳后、颌下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眼部检查:右眼无光感,左眼裸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3,左眼颞下方角巩膜缘处可见6 mm×10 mm肉红色肿块,表面不规则,凹凸不平呈分叶状,无色素,肿块表面及其周围均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图1),穹隆部和睑结膜处未见肿块;角膜透明,前房、虹膜和晶状体无异常,眼底为高度近视眼改变。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92岁.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6年,于2005年6月20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0.1,晶状体密度高,眼底后极部可见大量直径>125 μm的密集黄白色玻璃膜疣(精粹图片1),并形成一巨大的液性玻璃膜疣,直径>500 μm.左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像示玻璃膜疣显示为高荧光,但无明显荧光素渗漏(精粹图片2).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像中玻璃膜疣均显示为低荧光(精粹图片3).根据美国年龄相关性
期刊
目的 探讨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采用光动力疗法(PDT)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伤的原因.方法 对43例(45只眼)接受PDT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5例(27只眼)CNV膜大小接近的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治疗后4周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判断病灶周围色素上皮的透见荧光情况,探讨治疗后8~12周CNV患者的复发原因.结果 特发性CNV患者经初次治
患者男,52岁.因右眼疼痛伴同侧头痛难忍,于2005年9月28日来本院眼科就诊.患者曾于2005年7月15日中暑晕倒在地,当时头部着地,约2 h后清醒,无全身不适和头部表面外伤情况等.17日右眼出现明显红痛,次日到外院眼科就诊,当时病历记载:眼压(眼压计类型不详):右眼28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4 mm Hg;头颅CT检查报告"海绵窦扩大,血管瘘",仅给予局部降
期刊
为了促进国内外眼科学最新进展的交流,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将于2007年6月22至24日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眼科名家论坛,届时将邀请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小儿眼科、眼部成型与美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玻璃体一视网膜外科及玻璃体-视网膜内科等学科的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演讲并共同研讨发展新趋势。
目的 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37例(50只眼)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前3 d、术后1周、1和3个月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表情况、角膜和结膜荧光素染色、泪液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ST Ⅰ)、结膜印迹细胞学(IC)检查.使用眼表疾病指数调查表评价干眼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应用25项改良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了解患者眼部情况
期刊
自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发明以来,超声乳化技术就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从早期的低负压高能量到高负压低能量、从晶体核的刻蚀技术到拦截劈裂技术再到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快速劈裂技术,眼科医师不断地探索如何使白内障手术过程更为安全有效。
期刊
期刊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及多项选择题两种.单项选择题只有1个标准答案,主要包括A型题、B型题.多项选择题即X型题,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答案.本期介绍A型题中最常见的形式,即单句最佳选择题(A1型题).在单句最佳选择题中,每道题由1个题干和5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选择,其余为干扰选项.有的试题题干中有1个特别标准的否定词(不、不是、不能、除、除外、错误、无关等),要求在5个备选答
期刊
目的 研究人角膜缘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体外培养的人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进行眼表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方法 体外培养人角膜缘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表型,BrdU掺人法检测慢周期(slow-cycling)细胞.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单纯对照组、羊膜移植(AMT)组及羊膜为载体的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LSAT)组,术后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