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建科
1958年生于陕西。1978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90至199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正师职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军旅画家吴建科,多年来始终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创作方向,在丰富复杂的生活中提取艺术灵感,并验证自己作品的精神含量。他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素材,并把它们归纳、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致使他的作品形象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典型,个性鲜明,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是吴建科作品的总体风格与走向。多年来,以讴歌诗意的生活为宗旨的画家吴建科,步履遍及军营海疆、山区村落⋯⋯在厚及人高的速写本中记录了生活变迁、时代脚步、沧桑世事、人生景象。不同的是,吴建科总是从积极的方面建立自己的观察角度与切入点,因此,他作品中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与自信。另外一点是,从生活出发,确立相关的形式、语言与笔墨方式,力求生动平实与朴实自然。由于坚持了这样的出发点,他的作品无论在形式、语言与笔墨方式上,都显现出新颖感而不落俗套,画面中弥漫着生动的氛围,并展示出丰厚的意义与含量。
正是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也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画家紧紧地触摸着生活的脉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着生活的内容,这种内容又被他转化为形式化的艺术符号。画家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老农、儿童、牛羊、山水等,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形象。当这些形象被赋予一种情调时,那种浪漫主义的内核自然焕发出一种色泽,人与物自然表现出一种憨厚的可爱、质朴的智慧,动物被人性化了,万物都在和谐共处的状态下,构成生命的旋律。值得注意的是,吴建科在作品中追求一种韵味,力求使笔墨与点线面、与追求的生命韵味相吻合。在造型中力求进入深层的表达内涵。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不规范的法则”,在巧妙的变形与夸张中,获得了理想的表现方式,那便是北方农村与农民及其生存环境的热烈、粗放、野性的气质。
吴建科在作品中表现的野性古朴、宁静和谐、轻松愉悦、明丽清新以及高山流水的高远境界,都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讴歌生活为目的的。这在实际上,传达的是当代人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的感情释放,以及从生活现实出发所创造的思想、价值、精神体系和文化理想。
他的作品十分注意线、墨、色的整体布局,特别是在线的结构与空间分割上再略施墨与色,进行补充,使线、面成为意象的主要形式语言。画家长期的速写练习,使他对形的感受十分敏锐,无论人与物,线的运用及其美感,都体现为一种率意的单纯,在一波三折的线条中,包含着行云流水、有意无意、有序无序的自由挥洒,由此,现在画家的作品中。又表现为极强的结构性与表现性意义。在水墨创作中,画家以速写的“临场性”入画,在笔墨运用中,保持了一种生动性与运动感,意象因而显得凝练、简洁、鲜活,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激情。这其中画家自觉地把生命感知、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与语言符号,因而使得作品获得了整体气韵和经过提炼的形式意味。

现实生活的丰厚与鲜活,孕育了吴建科及其艺术,他的水墨画在生活中成熟起来。当然,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生活是理想化与诗意化的,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并具体化为形式语言。吴建科的艺术取向与风格选择说明了他的自信,他走在一条坚实的生活之路上,因而他的绘画必然显示出一种充实之美,并且在作品中生成特有的内在力量运动与回旋轨迹,进而形成自己的笔墨秩序,使之贴近现实,又别具形式意味。 (徐恩存)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视觉记忆是绘画创作的源泉,在绘画过程中去挖掘自己的记忆,去完成自己的创作。因为人的思想是无形的,是变化无穷的一种生物,所以要想表达一种更丰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更要寻求一种自由的、多空间的、多样化的绘画手法。因此就要求画家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用艺术的眼睛发现常人看不见却能体会到的感觉,再把所看所感的事物用一种主观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而思维想象是一个过程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挖掘人的丰富想象力,把视觉与触觉的东西渐变为一种视觉绘画语言,把无限的心理空间渐变为有限的画面,挖掘出脑海里的想象画面,只有拓宽自己的想象思维空间,才能使自己的绘画变得丰富多彩,精神无限。要把无形的精神想象落实到画面上,我以为最理想的手段就是以东方绘画的空间布局、平面展开,不受西方透视的束缚,用单纯、朴实的意象造型手法,随情而出的线条笔韵,变化莫测的水墨、宣纸,原始自由的绘画风格,才更能接近表达一种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和情感意境变化,才能直接在画面上寻找造型与灵魂的完美结合,才能把自己对人生、对造型、对艺术的理解逐步表达出来。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方式,还要以多手段寻找一种情感载体,而每一种载体图像都可能表现一种观念。这也就要求画家利用某种形式语言,把自己所关注的主体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寻找一种精神慰藉,在艺术的真实中寻找自我。通过一系列感情体验,理性的判断、分析,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绘画语言是由无数精神语言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所以我们应尽量避免某种单一的形式手法,把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局限起来。创作的过程不应从概念出发,而要情动于衷,否则,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会平俗、无味,没有深度。灵魂深处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
人类本身就有观看的欲望,所以人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绘画只是其中之一,人类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本能,不要给它加以概念。视觉语言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无论你选用何种语言,关键是你要说什么?艺术的表现没有绝对的自由,但要有绝对的自信。只有尊重人性,继承学习优秀的文化遗产,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空间,才会创作出既有特点又有个性,从形式到精神都能完美统一的好作品。 (吴建科)
1958年生于陕西。1978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90至199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正师职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军旅画家吴建科,多年来始终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创作方向,在丰富复杂的生活中提取艺术灵感,并验证自己作品的精神含量。他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素材,并把它们归纳、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致使他的作品形象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典型,个性鲜明,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是吴建科作品的总体风格与走向。多年来,以讴歌诗意的生活为宗旨的画家吴建科,步履遍及军营海疆、山区村落⋯⋯在厚及人高的速写本中记录了生活变迁、时代脚步、沧桑世事、人生景象。不同的是,吴建科总是从积极的方面建立自己的观察角度与切入点,因此,他作品中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与自信。另外一点是,从生活出发,确立相关的形式、语言与笔墨方式,力求生动平实与朴实自然。由于坚持了这样的出发点,他的作品无论在形式、语言与笔墨方式上,都显现出新颖感而不落俗套,画面中弥漫着生动的氛围,并展示出丰厚的意义与含量。
正是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也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画家紧紧地触摸着生活的脉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着生活的内容,这种内容又被他转化为形式化的艺术符号。画家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老农、儿童、牛羊、山水等,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形象。当这些形象被赋予一种情调时,那种浪漫主义的内核自然焕发出一种色泽,人与物自然表现出一种憨厚的可爱、质朴的智慧,动物被人性化了,万物都在和谐共处的状态下,构成生命的旋律。值得注意的是,吴建科在作品中追求一种韵味,力求使笔墨与点线面、与追求的生命韵味相吻合。在造型中力求进入深层的表达内涵。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不规范的法则”,在巧妙的变形与夸张中,获得了理想的表现方式,那便是北方农村与农民及其生存环境的热烈、粗放、野性的气质。
吴建科在作品中表现的野性古朴、宁静和谐、轻松愉悦、明丽清新以及高山流水的高远境界,都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讴歌生活为目的的。这在实际上,传达的是当代人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的感情释放,以及从生活现实出发所创造的思想、价值、精神体系和文化理想。
他的作品十分注意线、墨、色的整体布局,特别是在线的结构与空间分割上再略施墨与色,进行补充,使线、面成为意象的主要形式语言。画家长期的速写练习,使他对形的感受十分敏锐,无论人与物,线的运用及其美感,都体现为一种率意的单纯,在一波三折的线条中,包含着行云流水、有意无意、有序无序的自由挥洒,由此,现在画家的作品中。又表现为极强的结构性与表现性意义。在水墨创作中,画家以速写的“临场性”入画,在笔墨运用中,保持了一种生动性与运动感,意象因而显得凝练、简洁、鲜活,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激情。这其中画家自觉地把生命感知、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与语言符号,因而使得作品获得了整体气韵和经过提炼的形式意味。

现实生活的丰厚与鲜活,孕育了吴建科及其艺术,他的水墨画在生活中成熟起来。当然,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生活是理想化与诗意化的,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并具体化为形式语言。吴建科的艺术取向与风格选择说明了他的自信,他走在一条坚实的生活之路上,因而他的绘画必然显示出一种充实之美,并且在作品中生成特有的内在力量运动与回旋轨迹,进而形成自己的笔墨秩序,使之贴近现实,又别具形式意味。 (徐恩存)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视觉记忆是绘画创作的源泉,在绘画过程中去挖掘自己的记忆,去完成自己的创作。因为人的思想是无形的,是变化无穷的一种生物,所以要想表达一种更丰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更要寻求一种自由的、多空间的、多样化的绘画手法。因此就要求画家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用艺术的眼睛发现常人看不见却能体会到的感觉,再把所看所感的事物用一种主观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而思维想象是一个过程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挖掘人的丰富想象力,把视觉与触觉的东西渐变为一种视觉绘画语言,把无限的心理空间渐变为有限的画面,挖掘出脑海里的想象画面,只有拓宽自己的想象思维空间,才能使自己的绘画变得丰富多彩,精神无限。要把无形的精神想象落实到画面上,我以为最理想的手段就是以东方绘画的空间布局、平面展开,不受西方透视的束缚,用单纯、朴实的意象造型手法,随情而出的线条笔韵,变化莫测的水墨、宣纸,原始自由的绘画风格,才更能接近表达一种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和情感意境变化,才能直接在画面上寻找造型与灵魂的完美结合,才能把自己对人生、对造型、对艺术的理解逐步表达出来。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方式,还要以多手段寻找一种情感载体,而每一种载体图像都可能表现一种观念。这也就要求画家利用某种形式语言,把自己所关注的主体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寻找一种精神慰藉,在艺术的真实中寻找自我。通过一系列感情体验,理性的判断、分析,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绘画语言是由无数精神语言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所以我们应尽量避免某种单一的形式手法,把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局限起来。创作的过程不应从概念出发,而要情动于衷,否则,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会平俗、无味,没有深度。灵魂深处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
人类本身就有观看的欲望,所以人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绘画只是其中之一,人类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本能,不要给它加以概念。视觉语言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无论你选用何种语言,关键是你要说什么?艺术的表现没有绝对的自由,但要有绝对的自信。只有尊重人性,继承学习优秀的文化遗产,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空间,才会创作出既有特点又有个性,从形式到精神都能完美统一的好作品。 (吴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