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除了关注中文作品的海外影响之外(“回眸”之一见本刊2013年第1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各种外译本的研究。国内学界习惯于将外文版本、翻译语种数量作为一个指标(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年6期,P5—9),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关注中国文学外译本的传播范围,而这个传播范围才是中国文学世界影响的一个关键指标。
  本文延续中国文学中文作品世界影响的研究思路,依然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本在全世界图书馆系统的收藏数据,作为衡量其传播范围的一个客观指标,以此尝试勾画出2000年至2012年近13年间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地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影响的因素,为未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英文译作传播范围最广
  本文设定外译作品影响力排名的理论依据:
  1.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收藏某种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本的数量,代表了这种图书在这个国家的知名度的大小,这种知名度包含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创作水平以及出版机构品牌影响、语种使用范围等各种因素,尤其是对于出版机构的评估,世界图书馆系统往往在某一些学科、领域划定几个核心出版社作为图书采购收藏的依据。因此本文依然依据WORLDCAT书目数据库,把收藏图书馆数量作为2000年至2012年13年间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从覆盖国家、地区数量上看,WORLDCAT是目前世界上相对广泛的一个书目系统(OCLC:Online ComputerLibraryCenter,In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2.由于是对中国文学外译本的研究,因此可以排除中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处地位较为边缘的语言因素,将中国文学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格局里来考察,所以把收藏中国文学各种外译本的图书馆数量设定为200家,即按照2011年年底WORLDCAT的书目数据来源为全世界23815家图书馆的标准,采取百分之十稍弱的比例,设定全球图书馆 200家为中国文学外文版图书的排名依据。即凡是一个中国作家的作品外文版,收藏图书馆数量超过了200家(含200家)以上的,即进入排名,品种不足200家的则不在此列。这样的比例能够看得出中国文学体裁在世界上的真正影响力。


  3.本文的检索时间为2012年11月15日至12月5日。检索排名如下表:


  列入上表中的是出版时间在2000年至2012年之间,达到200家以上收藏图书馆数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排名,总共有44种。即这44种是新世纪13年间传播范围最广的中国文学译作。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排名肯定还有遗漏,但大体可以看得出新世纪10年间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几个因素:
  第一是中国文学在世界图书市场上竞争力开始崭露头角。与中国文学中文版的排名一样,排在榜单第一位的依然是《狼图腾》。中文版全球收藏图书馆数量是150家,而英文版则达到940家,是中文的6倍多,这个数字体现了中文与英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差距。但不管怎样,《狼图腾》这本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作品。英文版的收藏数字,超过了所有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本。以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外译本为例,有杨宪益和戴乃选的翻译本,在1980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收藏图书馆数量为459家;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译本,由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在1973年至1986年用14年的时间出版完四卷本,其收藏图书馆数量为616家,都没有超过《狼图腾》的数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政界、学界以及舆论界,解读“中国崛起”的图书、电视、网络专栏铺天盖地,凡是和中国相关的图书就能够畅销,与中国相关的电视专栏就有收视率,关于中国崛起的解读已经成为一场“文化盛宴”,从大众文学较为容易接受的文学角度理解中国社会,早已经成为世界文坛上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文学主题。这里有一个数字可以对比。企鹅集团在《狼图腾》之后,2011年又推出了美籍华裔学者蔡美儿撰写的《虎妈战歌》,在全世界图书馆收藏数字为2080家,是《狼图腾》的2.2倍多,当然两者不能简单相比。因为一个是纯文学的作品,一个是涉及更为广泛的家庭教育题材,但都是中国题材,都是企鹅出版集团一家来操盘,都是面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两本书的图书馆收藏数字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只能说明中国主题的图书在世界市场上所存在的巨大潜力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虎妈战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世界性大辩论,在东西方网络留言、视频点击留言的人群数量数以亿计,这些都是中国题材巨大市场潜力的证明。
  从出版社层面上看,44种中国文学的外译作品,共有24家出版社,其中出版最多的是位于纽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有5种,其次美国拱廊出版社(NewYork:ArcadePub)为4种,位于纽约的万神殿图书(New York:PantheonBooks)、波士顿的霍顿米夫林·哈科特(Boston:Houghton MifflinHarcourt)、纽约的锚点图书公司(NewYork:AnchorBooks)、纽约的格罗夫出版社(NewYork:GrovePress)、英国查托和温达斯图书公司(London:Chatto&Windus)分别是3种。这24家出版社中,除企鹅集团的两家出版社之外,还有万神殿图书属于美国兰登集团旗下的出版机构,其余大部分属于大学出版社和独立出版社。著名出版集团的营销渠道、市场推广网络、媒体宣传是中小出版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为例,按照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话说,每年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在全美国销售的册数,基本保持在300种左右,但贵在坚持,保持学术品位,不断翻译出版,而企鹅集团的销售量却可以达到每年2万册以上(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11月25日)。从出版机构上看,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基本还是以保持学术性、研究性的大学出版社和独立的中小出版机构为主,由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操盘的中国文学作品还不多。而且44种中国文学图书的翻译出版机构中没有一家中国出版机构,这种局面亟须彻底改变。   第二是影视因素依然是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一个主要途径。从上榜的作家来看,共有24位中国作家上榜。作品最多的是郭小橹,有6部,其次是莫言、余华,分别有5部,再次是阎连科和苏童,分别有3部。这个数字比较耐人寻味。郭小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70后,国内知名度远不能与榜单上的其他中国作家相比。但这位1973年生于温岭石塘的北京电影学院硕士,2002年赴英国,号称“左手影像右手小说”,兼具小说家、评论家、编剧、导演数种身份,曾出版许多长篇小说,如《芬芳的三十七度二》《我心中的石头镇》等。2007年用英文创作出版的小说《恋人版中英词典》(犃犆狅狀犮犻狊犲犆犺犻狀犲狊犲犈狀犵犾犻狊犺犇犻犮狋犻狅狀犪狉狔犉狅狉犔狅狏犲狉狊),讲恋爱故事,阐述语言隔阂和文化冲突,凭借这部小说进入英国著名文学奖橙子文学奖最终入围名单,由此获得英语世界的文学声誉。这部浅显易懂的作品居然有美国南A塔利斯图书公司版、英国查托和温达斯图书版和美国底特律惠勒出版公司的三个版本上榜,分别位列第9、第35、第40位;另外一本《贪婪青春的20个片断》(犜狑犲狀狋狔犳狉犪犵犿犲狀狋狊狅犳犪狉犪狏犲狀狅狌狊狔狅狌狋犺)也有美国纽约的南A塔利斯图书公司版、英国查托和温达斯图书公司两个版本上榜,分别位列第11位、第37位。郭小橹一个人竟然占到整个中国当代作家外译作品上榜总量的14%,而如果按照国内中国当代文学家的影响力排名,郭小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占据第一位的。可见,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地图与国内学界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郭小橹在英语世界里的知名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来自于她的电影与纪录片的创作。由郭小橹任编剧、导演、主演及制片的第一部长片《你的鱼今天怎么样》(犎狅狑犐狊犢狅狌狉犉犻狊犺犜狅犱犪狔?)夺得2006年鹿特丹影展亚洲影评人奖,2007年又获得巴黎克雷泰伊国际妇女电影节大陪审团奖。2009年郭小橹执导、黄璐主演的电影《中国姑娘》(犛犺犲,犪犆犺犻狀犲狊犲)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豹奖。由影视作品带来的聚光灯效应,再次从郭小橹身上得到体现,与莫言、余华、苏童等中国当代作家第一次获得世界文坛的关注十分相似。通过影像带动使图书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和关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手段。
  第三是上榜所有语种都是英文版,凸显了英语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根据中国作协理论部李朝全主任的统计,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语种多达25种,但仅有英语上榜,中国文学进入全世界200家以上图书馆的上榜名单,无一例外全部是英译本,再次证明了英语的强势地位。
  其中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在上榜的中国作家名单中,有许多作家的第一个外译本并非是英语,而往往是由法译本开始。根据刘江凯博士的研究(刘江凯:《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4期),莫言最早的外文译本是1990年出版的《红高粱家族》法译版,三年后才由企鹅集团所属的维京出版社出版英译本。苏童获得海外知名度的第一个译本也是法译本,他的《妻妾成群》最早译本是1992年由法国Flammarion出版,此后多次再版,直到1993年才由美国纽约的William Morrow出版英译本。铁凝、毕飞宇获得海外的知名度路径也是如此。法译本甚至充当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的第一个台阶。
  从历史上看,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自明末清初就开始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与发现成为400多年间延续至今的一个欧洲传统,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依然在延续这样一个历史惯性。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外译语种之间互动关联研究,尤其是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中国主动传播自己并建构世界传播体系具有巨大帮助。
  第四是中国当代文学译者队伍的专业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上榜的译者名单中,共有18位,其中葛浩文夫妇翻译了16部作品,堪称中国文学英译的“劳模”,白睿文翻译了3部作品,蓝诗玲翻译了2部,AllanHepburn、罗鹏(Rojas,Carlos)、凯伦·格南特(KarenGernanat)和陈泽平(Chen Zeping)分别翻译了2部。除去郭小橹的6部作品无需翻译之外,其他11个译者各有1部作品上榜。葛浩文是英语世界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首屈一指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20多位名家的40多部作品,因此有16部作品进入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排名原本在情理之中。而白亚仁(AllanH.Barr)等译者,有些是著名研究机构的学者,有些是大学教师,有些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和留学生。可以说,这18名译者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第一个门槛,他们决定了中国文学以何种面貌、什么时间来到英语世界的读者面前。从上述译者的翻译属性来讲,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绝大部分属于偶然为之,像葛浩文这样专业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家屈指可数。从对中国文学译介选择的倾向性来看,基本处于凭借译者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出发,而且最终是否能够与英语世界的读者见面,决定权完全来自于西方出版机构的选择,其中市场驱动性差不多是第一选择。
  众所周知,翻译家队伍不仅是越多越好,而且还是越专业越好,而且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如果缺少中国人自己的议程设置,那么中国文学最终会沦落为世界文坛的一个边缘化补充角色。44部上榜作品已经呈现出这种端倪,以介绍中国人性爱为主题的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是译者直接受制于西方读者阅读趣味选择的结果,而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量背离原著去迎合读者,对原著不够尊重,删节和删改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如虹影的《上海王》,其英文书名直译为“上海姘妇”(犜犺犲犮狅狀犮狌犫犻狀犲狅犳犛犺犪狀犵犺犪犻),备受中国学者批评的周卫慧的《上海宝贝》也赫然上榜,并位列18位,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450家,这些都是需要充分警惕的现象。   中国文学的阅读人群
  除了海外图书馆收藏数据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作品的阅读人群。本文依然遵照中国文学中文作品的影响研究思路,依据WORLDCAT的书目数据给出的图书馆国家分布以及图书馆服务人群情况,衡量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而收藏图书馆数量最多的《狼图腾》英文版的数据,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里的阅读人群状况的变化。
  根据WORLDCAT显示的数据,《狼图腾》英文版的世界图书馆收藏数量为941家,其中有一家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有效数字为940家。这940家的排名分别是美国869家,加拿大28家,新西兰17家,澳大利亚12家,新加坡5家,中国香港4家,中国台湾和南非各2家,德国、以色列、斯洛文尼亚各1家。《狼图腾》的外译语种多达30多种,如法语译本、意大利语译本、西班牙语译本、瑞典语译本、芬兰语译本、匈牙利语译本、日本语译本等,但这些语言的译本都没有上榜,这显然是因为WORLDCAT数据库覆盖范围的局限。这个数据的意义在于,《狼图腾》其实际上的传播范围要比WORLDCAT数据库显示的要大。
  而最为翔实的数据是《狼图腾》英文版在美国的图书馆名单,具体如下图:


  上图显示了美国51个州收藏《狼图腾》英文版的图书馆数量,以加利福尼亚州最多,达到88家,其次伊利诺伊州83家,佛罗里达州50家,德克萨斯州49家,纽约州40家,宾夕法尼亚州36家,印第安纳州33家,俄亥俄州30家。众所周知,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收藏该书的图书馆数量也应该最多;而美国怀俄明州的人口最少,只有56.4万,但收藏图书馆数量也达到10家,按照绝对的人口比例估算,差不多每5.6万人就有1本英文版《狼图腾》。这个数字显然还不太乐观,但与中国文学在20世纪之前的影响力相比,已经是一个跨越式的巨大进步。
  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文学译作的阅读人群结构。《狼图腾》英文版在全美国869家图书馆中,社区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了465家,占总体数量的54%,超过了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404家,这个对比标志着阅读人群的结构性变化,开始彻底摆脱小众化地位,从传统的大学、研究机构大步深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间,能够与普通美国人贴身接触,这是新世纪10多年间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传播范围、传播人群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大步走进西方社会并获得广大普通民众接受的一个开始。《狼图腾》英文版阅读人群的这个可喜变化,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了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已经成为世界文坛上一股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振中)
其他文献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现象学”  “那三年宛如地狱,历险重重,使我几乎筋疲力尽,不过这部书却也拜其所赐。”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在他的系列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的第三卷《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的“告读者”中如是说。  1996年出版了第二卷《迷失方向》之后,斯蒂格勒应邀出任法国音像研究所主任,1999年离职。由于这三年的经历,改变了《技术与时间》的内容和出版次序,于是就有了2001年出版的这部第三
期刊
在20世纪中期,围绕着左翼刊物《党派评论》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批评家,他们大多居住在纽约,因而也被便利地称为“纽约知识分子”,特里林被公认为其中的灵魂人物。这时也是形式本体批评空前繁荣的时代,例如,新批评、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读者反应批评、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等,给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然而特里林选择了道德作为他文学批评
期刊
———从《温故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二》  读《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冯小刚名为“不堪回首天道酬勤”的长序带着19年的疲累和悲壮,让我想起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后世至盛的赞誉照亮了智者仁人来时的路,像一片着火的荆棘。庆幸的是,刘震云和冯小刚不必做安徒生所说的殉道者,也无需把答案交给永恒的未来,历史这台幻灯机把画面定格在1942年时,他们已经走在下一帧即将亮起的荆棘路上了。  完整版的《温故
期刊
艺术品的生产似乎从来都不会是一种单维的审美诉求和精神观照。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经济资本、媒体宣传、艺术机构、展览包装、艺术教育和文化政策等要素缠结在一起,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综观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从境外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大规模进驻到本土体制化和收藏机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93年,第一家中国本土拍卖行成立,经过了仅仅两年的发展,到了1995年,基
期刊
现代品牌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事物,既代表着个人的属性及目标,也象征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及竞争走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该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正是这样的过程催生了反对大品牌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娜奥米·克莱恩在《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一书中,对以品牌为导向的消费文化和大公司的营销运作提出了尖锐批评。该书在文化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设计
期刊
在中国的零售图书市场中,旅游图书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大约只占全国零售图书市场的0.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的盘子在两个亿左右。我们这里所指的旅游图书包括旅游指南、旅游文化、导游用书三个类别,由于像《走吧,张小娴》《搭车去柏林》《背包十年》之类的图书在书店上架时基本都被分到了文学类,因此,在旅游图书的销售数据统计中旅游指南类图书占了90%左右的份额。本文所指的“旅游图书”也主要是指旅游指南类图书。  旅游
期刊
2012年,文化研究势头正旺,图书出版依然活跃,一些丛书逐渐树立了在该领域的品牌地位,文化研究继续保持着跨学科的个性和批判的锋芒,对文化与权力、视觉以及传媒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进入消费时代的城市文化、文化空间建构、青年亚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研究的两大品牌:“热风”书系和《文化研究》系列  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大重镇:南方是上海大学的文化研究系,以王
期刊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影响甚至左右婚姻的关系有很多种,只要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可能使婚姻破产。这个原则推而广之,可以解释学者的声誉和学术成就的传播。人们常常简单认为,一个学者的工作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同,是由其工作的原创性和质量决定的。但实际上,要想获得最终成功,必须避免一系列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原因。一位学者没有获得应得的声誉,其作品没有获得广泛阅读,原因可能来自不同方面。可
期刊
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一方面承继传统古典学术的余续前行,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以乾嘉学派为中坚之清代学者,一反明人空疏之习,专从书本上钻研考索,想达到他们所谓‘实事求是’的目的。……他们的研究精神和方法,确有一部分可以做我们模范的,我们万不可以看轻他。他们所做过的工作,也确有一部分把我们所应该的已经做去,或者替我们开出许多门路来,我们不能不感谢”(《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而在另一方面,则逐步接受了西
期刊
《繁花》堪称近年来出版的一部经典之作,可评述的角度很多,对其艺术上的成就,在此不再赘述。写在前面,是想澄清一下我对该小说的评价并不低,并非刻意要从中挑刺。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作者(及其所代表的一类男性文人)对性别问题的认知状态。  难以自省的厌女症  《繁花》中是否存在性别问题?这是不言自明的,许多读者(非女权主义者)都提出过相关疑问,大致有两点:一是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可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