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4大癌症认识误区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1:生癌就是等死
  典型案例:孙女士是某企业的会计,刚到50岁,已连续3年在体检中发现左侧乳房有异常肿块,并且逐年增大。医生建议她赶紧去医院确诊,可她就是不去。人事部数次动员催促之后,她说出了心里话:查出癌来也就是等死,还不如不查。最后由企业领导出面,连同其家人一起强拉着她去医院做了乳腺钼靶摄影检查,果然被确诊为乳腺癌,且已进展为中期。知道检查结果以后,她更是抱着生癌就是等死的想法,拒绝一切治疗,也不再上班工作,终日在家闭门不出。
  事实解读:“癌症不等于死亡”,越来越多的癌症康复者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及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还有治愈癌症的可能。但是,仍有不少患者事到临头,被癌症吓倒。
  误区的产生,涉及到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癌症与死亡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之前,医学界的确对多数癌症回天乏术,但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诊治癌症的效果已是今非昔比,大多数癌症特别是早期癌症,已经能够被治愈,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
  但是,为什么如今癌症仍是上海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占到全部死亡的1/3?监测数据表明:因癌症死亡的居民中,70岁以上的占到62%,50~69岁的占到32%以上,50岁以下的只占到6%。目前,上海市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70岁以上是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多发阶段。因此,这些死亡是癌症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不能单纯归因于癌症。另外,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海市罹患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诊断时癌症处于早期的患者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同龄的普通人群。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这些患者的病症较轻,易于治愈,而且由于曾罹患癌症,他们重视了自我预防保健,改善了生活方式,从而在避免复发转移的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减少了其死于第一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2: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典型案例:王女士是某乡镇的妇委会主任,她对比了近几年辖区内的妇女体检年度统计表,发现在职女性被检查出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数量每年以十几例的速度递增,而且有的人只有二十多岁。由于同时受某些媒体报道的影响,她坚信: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事实解读:“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这是一种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虽然年轻癌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多是一个事实,但并未发现年轻人癌症发病概率增高或发病高峰下移的现象。
  年轻化的概念是指发病高峰从大年龄向小年龄转移。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癌症发病没有明显的年轻化,相反是老龄化了,目前70岁以上发病的占到45%,50~69岁的占到42%以上,50岁以下的只占到13%,而且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的比例在下降,即便是年轻人群易得的乳腺癌、宫颈癌和甲状腺癌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20岁以后,各年龄段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上升,但上升的速率,呈现年龄越大上升越快的趋势。除了全人群癌症发病概率的上升因素,年轻病例的增多还受到目前人口结构中年轻人群正处于峰值的影响,年轻人口基数较大,发病例数也就相应增多。
  此外,对于部分容易早发现的癌症来说,发病年轻化则是癌症早发现工作取得成效带来的“副作用”。一般癌症从发生到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可以潜藏在体内3~5年甚至10年之久,而通过体检和癌症筛查,多数癌症得以提前发现,这就增加了癌症的早期比例,提高了治愈的概率,但也使得患者的发病年龄(实质是诊断年龄),提前了3~5岁甚至10岁之多,呈现出年轻病例增多的假象。
  误区3:片面认定自己生癌的原因
  典型案例:“我生乳腺癌是因为天天喝豆浆”“我生甲状腺癌是长期吃加碘盐引起的”“我因为长期熬夜疲劳,所以生了肝癌”……
  事实解读:癌症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与传染病最大的不同就是病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可致癌因素众多,但有较明确病因关系的,却也只有吸烟、被动吸烟与肺癌、喉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等寥寥数种,而且存在病因和疾病发生也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增加了患病风险。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癌症患者喜欢将自己的病因归咎于某一个单一因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有的还通过各种媒介广为传播。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患者多非医学专家,发表的部分观点不尽科学,甚至容易产生误导。比如,目前很多被津津乐道的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心情抑郁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确都是致癌因素,但没有想象中的危害严重,多数是辅助的诱因,与其他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豆浆致癌、碘盐致癌和牛奶致癌等观点已被证实为不实之谈,其中常喝豆浆和食用豆制品不仅不会致癌,还可以对乳腺癌的发生和复发起到明确的预防作用。
  因此,希望大家正确了解科学的防癌知识,避免被一些“伪科普”所误导。
  误区4:癌症需要终身服药
  典型案例:45岁的金女士3年被查出患有早期乳腺癌,经微创手术完全切除病灶,不需要进行后续治疗。但金女士始终认定,得了癌症就需要休养并终身服药治疗,到处求医要求医生开药,遭到婉拒后就选择了小广告中所谓的神医抗癌门诊,购买了大量中药和保健品长期服用。同时,她长期在家闭门不出,性格变得十分孤僻,脾气暴躁,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事实解读:癌症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如果按部位分,可以分成40多个大类200多个小类,如果再按病理类型细分,可以分成上千种。所以,在临床上,除了非常特殊的病理类型,大家都习惯按大部位加上诊断期别分类,如:乳腺癌早期、肺癌晚期等。由于癌症早发现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癌症在早期被发现,而且是越来越早,最为突出的就是乳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和宫颈癌,其中的确有许多病例仅需要简单的手术切除病灶即可痊愈,而不必额外治疗。因此,与“生癌就是等死”一样,“癌症需要终身服药”也属谬误。患者一旦走入误区,就容易上当受骗,即便是正规的中药和保健品,无原则地大量长期服食,也容易导致肝肾受损,增加肝肾疾病的风险。
  此外,现在越来越提倡癌症患者在康复期间(注意不仅是康复之后)就过上正常人的健康生活,除了正常的饮食和作息,还包括工作、旅游、健身、夫妻性生活和生儿育女等,因为恢复信心、快乐生活的作用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取代的。
其他文献
生活实例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患者,男,36岁,确诊糖尿病2年,口服3种降糖药。检查发现,患者空腹血糖9.5 毫摩/升,餐后血糖15.6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 9.3%,血脂异常;身高172厘米,体重98千克,血压 140/95 毫米汞柱;B超提示有严重脂肪肝。  鉴于该患者已经服用3种降糖药,严重肥胖并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我让患者停用其中一种降糖药,每晚注射利拉鲁肽,同时服用调节血脂的药。1个月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的慢性致病菌之一,尽管大部分感染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幽门螺杆菌是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也是胃恶性肿瘤的危险因子。此外,缺铁性贫血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的发生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我国Hp平均感染率为59%  在不同地区、种族、人群或同一人群的不同个体之间,H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皮肤科  王一飞#主任医师  家庭真验方?  家庭真验方微信后台接到一位上海粉丝求助:家里请了个月嫂带宝宝。月嫂样样好,就是双手手掌有好多脱皮。粉丝怀疑是癣,会传染,打算辞退;月嫂说是前一家做工时洗洁精泡多了,不会传染..... 到底是不是手癣?到底会不会传染?要不要辞退?找个好月嫂不容易,粉丝很纠结......  手掌脱皮可不光是癣哦,哪些会传染呢?且看以皮科享誉全国
生活实例    一天早上,小王一脸愁容地来到医院,对医生说:“上星期我喉咙痛,医生检查说是化脓性扁桃体炎,让我服用抗生素,可服用这么多天了 ,症状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医生仔细翻阅了他的病历,发现医生处方的是治疗扁桃体炎效果很好的阿奇霉素。医生进一步询问小王:“还服了其他药物吗?”小王说:“我这周要出差,想快点好,家里正好有上次牙痛时剩下的牛黄解毒丸,就一起用了。医生说:
绣球菌为担子菌纲绣球菌科真菌,形似巨大绣球而得名(又名绣球菇、花椰菜菇、花瓣茸),洁白细嫩,香味怡人,口感鲜美,嚼味无穷,而且富含多糖等营养成分,被国内外美食家公认为“菌中山珍”。因绣球菌野生资源十分稀少,在日本有“梦幻之菇”之称。近年来,人们对绣球菌的研究逐渐升温,尤以日本为甚。    四大营养成分为你健康加油  多糖绣球菌中含有多糖,即β-葡聚糖。大量实验表明,β-葡聚糖能活化巨噬细胞、中性白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男性会逐渐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前列腺疾病症状,而在就医的过程中被建议做一项叫做PSA的检查。很多患者被这项检查的结果吓得坐立不安。那么,PSA到底是什么?PSA升高是不是就等于前列腺癌?检查PSA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PSA检查已经成功地在临床上使用了几十年了,只要应用得当,这项检查的确可以成为男性前列腺健康的风向标。”         健康前列腺,血
临床上治疗干眼症,一般是采用人工泪液点眼,口服维生素A胶丸等。我们发现加用蜂蜜滴眼液(每天6次点眼,疗程1个月),效果更好。  蜂蜜滴眼液的制作方法如下:取纯净的新鲜蜂蜜100毫升,加入无菌蒸馏水300毫升,配成1∶3的蜂蜜稀释液,装入无菌盐水瓶内,放入高压无菌锅内消毒3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装入8ml氯霉素眼药瓶内,备用。  蜂蜜是一种胶质状高渗性溶液,滴入眼后能迅速在眼角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缓控释制剂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临床应用广泛的新型制剂,包括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相比传统的普通药物剂型,如普通片剂、溶液剂,缓控释制剂具有多种治疗优势。遗憾的是,在临床上,仍然有许多患者对它们的作用特点、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还比较生疏,因此,误用现象仍比较普遍。  误区一用药次数过多或过少  生活实例一 王先生因为低钾血症曾服用枸橼酸钾口服溶液治疗。复诊时,医生给王先生处方了氯化钾缓释片,并告
糖尿病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尿路感染就是其中最常见却往往被轻视的一种。糖尿病与感染相互影响,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感染,而感染又可加重糖尿病。  糖尿病为何易致尿路感染  糖尿病患者易继发神经原性膀胱(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潴留,使细菌容易在膀胱内繁殖,特别是使用导尿管后更易发生逆行尿路感染。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时,尿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某些
今年73岁的徐小云住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是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外科、皮肤科医生,虽已退休十多年,但每周还到医院坐诊2次,每次半天,接诊人数少则40人、多则70人。退休后,除了到医院上班,老先生还热心社区健康事业,定期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成员讲授医学保健知识,接受居民的医疗咨询。记者原本以为,这样一位热情的老中医自身一定也有很多养生保健方法,没想到老先生的养生心得只有简单的8个字——生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