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1:生癌就是等死
典型案例:孙女士是某企业的会计,刚到50岁,已连续3年在体检中发现左侧乳房有异常肿块,并且逐年增大。医生建议她赶紧去医院确诊,可她就是不去。人事部数次动员催促之后,她说出了心里话:查出癌来也就是等死,还不如不查。最后由企业领导出面,连同其家人一起强拉着她去医院做了乳腺钼靶摄影检查,果然被确诊为乳腺癌,且已进展为中期。知道检查结果以后,她更是抱着生癌就是等死的想法,拒绝一切治疗,也不再上班工作,终日在家闭门不出。
事实解读:“癌症不等于死亡”,越来越多的癌症康复者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及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还有治愈癌症的可能。但是,仍有不少患者事到临头,被癌症吓倒。
误区的产生,涉及到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癌症与死亡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之前,医学界的确对多数癌症回天乏术,但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诊治癌症的效果已是今非昔比,大多数癌症特别是早期癌症,已经能够被治愈,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
但是,为什么如今癌症仍是上海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占到全部死亡的1/3?监测数据表明:因癌症死亡的居民中,70岁以上的占到62%,50~69岁的占到32%以上,50岁以下的只占到6%。目前,上海市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70岁以上是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多发阶段。因此,这些死亡是癌症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不能单纯归因于癌症。另外,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海市罹患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诊断时癌症处于早期的患者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同龄的普通人群。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这些患者的病症较轻,易于治愈,而且由于曾罹患癌症,他们重视了自我预防保健,改善了生活方式,从而在避免复发转移的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减少了其死于第一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2: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典型案例:王女士是某乡镇的妇委会主任,她对比了近几年辖区内的妇女体检年度统计表,发现在职女性被检查出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数量每年以十几例的速度递增,而且有的人只有二十多岁。由于同时受某些媒体报道的影响,她坚信: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事实解读:“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这是一种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虽然年轻癌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多是一个事实,但并未发现年轻人癌症发病概率增高或发病高峰下移的现象。
年轻化的概念是指发病高峰从大年龄向小年龄转移。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癌症发病没有明显的年轻化,相反是老龄化了,目前70岁以上发病的占到45%,50~69岁的占到42%以上,50岁以下的只占到13%,而且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的比例在下降,即便是年轻人群易得的乳腺癌、宫颈癌和甲状腺癌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20岁以后,各年龄段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上升,但上升的速率,呈现年龄越大上升越快的趋势。除了全人群癌症发病概率的上升因素,年轻病例的增多还受到目前人口结构中年轻人群正处于峰值的影响,年轻人口基数较大,发病例数也就相应增多。
此外,对于部分容易早发现的癌症来说,发病年轻化则是癌症早发现工作取得成效带来的“副作用”。一般癌症从发生到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可以潜藏在体内3~5年甚至10年之久,而通过体检和癌症筛查,多数癌症得以提前发现,这就增加了癌症的早期比例,提高了治愈的概率,但也使得患者的发病年龄(实质是诊断年龄),提前了3~5岁甚至10岁之多,呈现出年轻病例增多的假象。
误区3:片面认定自己生癌的原因
典型案例:“我生乳腺癌是因为天天喝豆浆”“我生甲状腺癌是长期吃加碘盐引起的”“我因为长期熬夜疲劳,所以生了肝癌”……
事实解读:癌症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与传染病最大的不同就是病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可致癌因素众多,但有较明确病因关系的,却也只有吸烟、被动吸烟与肺癌、喉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等寥寥数种,而且存在病因和疾病发生也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增加了患病风险。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癌症患者喜欢将自己的病因归咎于某一个单一因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有的还通过各种媒介广为传播。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患者多非医学专家,发表的部分观点不尽科学,甚至容易产生误导。比如,目前很多被津津乐道的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心情抑郁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确都是致癌因素,但没有想象中的危害严重,多数是辅助的诱因,与其他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豆浆致癌、碘盐致癌和牛奶致癌等观点已被证实为不实之谈,其中常喝豆浆和食用豆制品不仅不会致癌,还可以对乳腺癌的发生和复发起到明确的预防作用。
因此,希望大家正确了解科学的防癌知识,避免被一些“伪科普”所误导。
误区4:癌症需要终身服药
典型案例:45岁的金女士3年被查出患有早期乳腺癌,经微创手术完全切除病灶,不需要进行后续治疗。但金女士始终认定,得了癌症就需要休养并终身服药治疗,到处求医要求医生开药,遭到婉拒后就选择了小广告中所谓的神医抗癌门诊,购买了大量中药和保健品长期服用。同时,她长期在家闭门不出,性格变得十分孤僻,脾气暴躁,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事实解读:癌症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如果按部位分,可以分成40多个大类200多个小类,如果再按病理类型细分,可以分成上千种。所以,在临床上,除了非常特殊的病理类型,大家都习惯按大部位加上诊断期别分类,如:乳腺癌早期、肺癌晚期等。由于癌症早发现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癌症在早期被发现,而且是越来越早,最为突出的就是乳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和宫颈癌,其中的确有许多病例仅需要简单的手术切除病灶即可痊愈,而不必额外治疗。因此,与“生癌就是等死”一样,“癌症需要终身服药”也属谬误。患者一旦走入误区,就容易上当受骗,即便是正规的中药和保健品,无原则地大量长期服食,也容易导致肝肾受损,增加肝肾疾病的风险。
此外,现在越来越提倡癌症患者在康复期间(注意不仅是康复之后)就过上正常人的健康生活,除了正常的饮食和作息,还包括工作、旅游、健身、夫妻性生活和生儿育女等,因为恢复信心、快乐生活的作用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取代的。
典型案例:孙女士是某企业的会计,刚到50岁,已连续3年在体检中发现左侧乳房有异常肿块,并且逐年增大。医生建议她赶紧去医院确诊,可她就是不去。人事部数次动员催促之后,她说出了心里话:查出癌来也就是等死,还不如不查。最后由企业领导出面,连同其家人一起强拉着她去医院做了乳腺钼靶摄影检查,果然被确诊为乳腺癌,且已进展为中期。知道检查结果以后,她更是抱着生癌就是等死的想法,拒绝一切治疗,也不再上班工作,终日在家闭门不出。
事实解读:“癌症不等于死亡”,越来越多的癌症康复者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及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还有治愈癌症的可能。但是,仍有不少患者事到临头,被癌症吓倒。
误区的产生,涉及到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癌症与死亡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之前,医学界的确对多数癌症回天乏术,但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诊治癌症的效果已是今非昔比,大多数癌症特别是早期癌症,已经能够被治愈,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
但是,为什么如今癌症仍是上海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占到全部死亡的1/3?监测数据表明:因癌症死亡的居民中,70岁以上的占到62%,50~69岁的占到32%以上,50岁以下的只占到6%。目前,上海市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70岁以上是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多发阶段。因此,这些死亡是癌症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不能单纯归因于癌症。另外,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海市罹患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诊断时癌症处于早期的患者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同龄的普通人群。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这些患者的病症较轻,易于治愈,而且由于曾罹患癌症,他们重视了自我预防保健,改善了生活方式,从而在避免复发转移的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减少了其死于第一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2: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典型案例:王女士是某乡镇的妇委会主任,她对比了近几年辖区内的妇女体检年度统计表,发现在职女性被检查出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数量每年以十几例的速度递增,而且有的人只有二十多岁。由于同时受某些媒体报道的影响,她坚信: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事实解读:“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这是一种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虽然年轻癌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多是一个事实,但并未发现年轻人癌症发病概率增高或发病高峰下移的现象。
年轻化的概念是指发病高峰从大年龄向小年龄转移。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癌症发病没有明显的年轻化,相反是老龄化了,目前70岁以上发病的占到45%,50~69岁的占到42%以上,50岁以下的只占到13%,而且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的比例在下降,即便是年轻人群易得的乳腺癌、宫颈癌和甲状腺癌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20岁以后,各年龄段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上升,但上升的速率,呈现年龄越大上升越快的趋势。除了全人群癌症发病概率的上升因素,年轻病例的增多还受到目前人口结构中年轻人群正处于峰值的影响,年轻人口基数较大,发病例数也就相应增多。
此外,对于部分容易早发现的癌症来说,发病年轻化则是癌症早发现工作取得成效带来的“副作用”。一般癌症从发生到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可以潜藏在体内3~5年甚至10年之久,而通过体检和癌症筛查,多数癌症得以提前发现,这就增加了癌症的早期比例,提高了治愈的概率,但也使得患者的发病年龄(实质是诊断年龄),提前了3~5岁甚至10岁之多,呈现出年轻病例增多的假象。
误区3:片面认定自己生癌的原因
典型案例:“我生乳腺癌是因为天天喝豆浆”“我生甲状腺癌是长期吃加碘盐引起的”“我因为长期熬夜疲劳,所以生了肝癌”……
事实解读:癌症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与传染病最大的不同就是病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可致癌因素众多,但有较明确病因关系的,却也只有吸烟、被动吸烟与肺癌、喉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等寥寥数种,而且存在病因和疾病发生也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增加了患病风险。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癌症患者喜欢将自己的病因归咎于某一个单一因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有的还通过各种媒介广为传播。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患者多非医学专家,发表的部分观点不尽科学,甚至容易产生误导。比如,目前很多被津津乐道的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心情抑郁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确都是致癌因素,但没有想象中的危害严重,多数是辅助的诱因,与其他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豆浆致癌、碘盐致癌和牛奶致癌等观点已被证实为不实之谈,其中常喝豆浆和食用豆制品不仅不会致癌,还可以对乳腺癌的发生和复发起到明确的预防作用。
因此,希望大家正确了解科学的防癌知识,避免被一些“伪科普”所误导。
误区4:癌症需要终身服药
典型案例:45岁的金女士3年被查出患有早期乳腺癌,经微创手术完全切除病灶,不需要进行后续治疗。但金女士始终认定,得了癌症就需要休养并终身服药治疗,到处求医要求医生开药,遭到婉拒后就选择了小广告中所谓的神医抗癌门诊,购买了大量中药和保健品长期服用。同时,她长期在家闭门不出,性格变得十分孤僻,脾气暴躁,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事实解读:癌症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如果按部位分,可以分成40多个大类200多个小类,如果再按病理类型细分,可以分成上千种。所以,在临床上,除了非常特殊的病理类型,大家都习惯按大部位加上诊断期别分类,如:乳腺癌早期、肺癌晚期等。由于癌症早发现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癌症在早期被发现,而且是越来越早,最为突出的就是乳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和宫颈癌,其中的确有许多病例仅需要简单的手术切除病灶即可痊愈,而不必额外治疗。因此,与“生癌就是等死”一样,“癌症需要终身服药”也属谬误。患者一旦走入误区,就容易上当受骗,即便是正规的中药和保健品,无原则地大量长期服食,也容易导致肝肾受损,增加肝肾疾病的风险。
此外,现在越来越提倡癌症患者在康复期间(注意不仅是康复之后)就过上正常人的健康生活,除了正常的饮食和作息,还包括工作、旅游、健身、夫妻性生活和生儿育女等,因为恢复信心、快乐生活的作用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