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休闲观助力和谐社会的构建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休闲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和重要发展途径,对于个体的成长、升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体的进步与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繁荣。休闲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度体现,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阶段担任着学校体育过渡至社会体育的重要角色,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衔接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健康积极的休闲观有助于大学生们收获自由与幸福,对其思考行事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大学生群体被视为当代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做到休而不闲,闲而不俗,与自身和谐相处;休之有序,闲之不乱,与他人融洽相处,进而休亦有道,闲之有义,做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休闲观 和谐社会
  一、大学生现存错误休闲观念
  (一)休闲无用论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自小便接受“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的说法,乃至到大学阶段仍旧认为休闲属于玩乐、浪费时间、玩物丧志,从而将其视为学习的对立面进行排斥。甚至会在学习生活之余进行其他休闲活动时,出现愧疚、自责等心理负担,并且出于压力而选择进修班、各种考试来填充闲暇时间使自己更加精疲力竭。
  (二)休闲方式选择不当
  高校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学生们的自由可支配时间增多。出现了高达70%~80%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聊天和网络游戏的情况,在其中用于阅读和查找资料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学生们错误的将休闲等同于消耗学业之余的闲暇时间和剩余的精力,从而影响了其休闲方式的选择:普遍追求在感官和生理上的满足且休闲质量低下,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学生误入歧途沾染黄、赌、毒等违法现象。
  (三)贵族休闲主义
  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休闲即金钱和高消费的代名词,是富人的专属运动。甚至只参与高消费的运动排斥日常健身娱乐活动,这样的观念很容易形成盲目的攀比之风、拜金主义,不利于同学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休闲运动的长远发展。
  (四)休闲文化的缺失
  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时期,学生们的言行、服饰风格、类似“诗社”等学习生活风尚等都成为引领社会风潮的典范,而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民族的希望,却未能充分突显该群体独特的人文、创新、活力的休闲特点来引领时尚、社会,反而受制于现下一些低俗无趣、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消遣娱乐方式,这直接表明了我国当今大学生在高尚典雅休闲文化上的极大缺失。
  二、健康休闲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满足和人身心、情感、精神的协调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一)科学塑造完整人格
  健康的休闲观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正确积极的休闲观念的引导下,大学生们会科学选择休闲方式来释放日常高压生活学习下产生的负能量,以柔和、艺术的方式表达宣泄而出。文明和谐社会必然是多元化社会, 是一个提倡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需要宽容友善的氛围和精神。
  (二)收获幸福生活的基础
  休闲需要人们付诸实践例如身体运动从而感知运动知觉和愉悦快感,完整的快乐是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之上的。快乐以身心健康为前提,而快乐与强健体魄又是幸福生活的基础。社会个体收获了幸福生活,家国天下以小家见大国,也就是和谐社会的真谛。人们可以得到对集体、社会的信赖感、依托感, 在和睦欢乐的气氛中, 享受到生活的归属感和稳定感,人们因愉悦感和快感而情满胸臆, 使个体从社会健康中获益。
  (三)增进人与个体、集体的和谐
  当今大学生迷茫与学业和就业压力,在物欲横流、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疲于寻找方向,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压抑了自身的特异性和创造力。健康的休闲观、集体活动增进了同学、邻里、同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休闲共处使同样优秀、志同道合的年轻精英们交换意见、迸发灵感,使各种关系都处在和谐的氛围中,营造温暖、闲适、友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生活满意度之余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
  三、小结
  (一)提高对休闲的思想认知
  健康休闲观的树立是一个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相应休闲专业的学生以外,普通高校对休闲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对贫乏,高校可结合资源状况和学生兴趣点多设计、组织课余休闲、娱乐运动,当代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投身到积极向上的休闲方式中,从实践中感受休闲带来的益处也收获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提倡创新、品质的休闲方式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才能,鼓励并提倡大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发的休闲方式,大学生在利用家庭、学校这些空间之余也应充分运用社区或及社会资源来开创组织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集体活动。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青春活力之余,也提供了优秀个体之间的交流平台、机会,利于开拓自身视野和思维,为和谐社会注入新鲜活力。
  (三)让休闲融入家庭生活
  小家以成大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绝不能忽视千万家庭的作用。每一个个体都置身于自己的家庭中,个体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氛围、熏陶。目前我国部分家庭仍存在不和谐现象, 如:代沟,家庭暴力、谋杀等,父母的休闲观念,必然会影响子女的生活态度及休闲观。因此,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们并根据家庭条件带领和支持家人参与恰当的休闲活动,更要注意从小培养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为形成健康的休闲观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杰弗瑞.戈比,田松等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马会梅.和谐社会呼唤休闲教育[C].现代教育论丛.2006(3).
  [3]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蒋鑫.浅析大学生休闲体育意识[J].科教纵横.2012年4月.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促进中学生篮球运动的全面发展,完善中学生篮球训练工作,提高中学篮球运动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学生篮球训练和比赛中由于缺乏德育教育而存在的有关思想、行为方面的不良现象,继而加强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训练中进行德育教育等方面开展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篮球教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苏州)人。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出身仕宦,
摘 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研究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以中国为例,如传统武术、拳术、舞龙、舞狮等,都可以用来健身、养生、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核心
摘 要 依据足球强国校园足球建设经验可以发现,高度关注青少年足球运动,有助于本地区足球水平的全面提升。校园足球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实践,效果显著。本次站在路径整合及多元资源配备角度下去探索校园足球建设具体策略,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路径整合 资源配备 校园足球  一、前言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启动校园足球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校园足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外国的体育文化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体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乒乓球体育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差异。  关键词 乒乓球 对比分析 运动文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乒乓球文化内涵及中外乒乓球文化形成特点。  (二)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  向负责学院乒乓球教学的
摘 要 互联网等高科技媒介对现实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使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化。信息作为社会资源的自由获取、身份壁垒的打破、虚拟情景对话中人们的平等化等等都是对传统传播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革命。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几年网络中和运动有关的健身APP逐渐流行起来,不仅好多人都在微信或微博中开始晒自己的运动成绩,还有如Nike+Running、咕咚、Keep等健身跑步软件火遍大江南北。而像这样的体育APP中都带有社交功
摘 要 体育是通过人类劳动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现象不断增多。体育健身恰好能够很好的改善人体生理和心理机能,本文将根据体育指导的内涵,分析体育指导的需求性,以及体育资源市场的开发价值和策略。  关键词 体育 健身指导 需求性  一、体育健身指导的内涵  (一)体育形态  体育一词最早起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二十世纪初体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保守的本土主义者不满的声音,近年来经常听到诸如“外地人抢走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儿时的地方去哪儿了”的论调.一线大城市资源稀缺、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社区体育服务的可行性建议,旨在提高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制定相应政策与规定,以完善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办法和山西省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体系。  关键词 山西省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 社区体育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行,人们的健康意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