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教育“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应当注重“四重善待”就是典型方法之一。
【关键词】 教学 “四重善待”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8-01
一是善待课堂。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即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虽然一样,但结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样道理,课堂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再说,一个学生受完基础教育要上上万节课,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着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所以要立足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善待课堂就是要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一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将自己的每节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何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结构的最优化,习语、练文、做人的一体化。举例来说,语文课堂上有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槐花饭怎么做的啊?”(苏教版三下《槐乡五乡》),“林则徐是怎么销烟的啊?”(苏教版四上《虎门销烟》),等等,类似问题一提出,课堂貌似议论纷纷,实则偏离语文元素,画蛇添足,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二是善待教材。与善待课堂紧密关联的就是要善待教材,教材不是一般的阅读材料,而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教学的依凭。善待教材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为课堂教学预留广阔的空间;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最佳“教学路径”,起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举例而言,一位新教师在教学《詹天佑》(苏教版六上)一课时,费了很大周折让学生总结詹天佑四大品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思想。“四大品质”的确在文中有所体现,但这是教师概括出来的结论硬让小学生生搬硬套,难度相当大。再说,这“四大品质”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怎么记得住呢?记住又有何用?其实这篇课文的开篇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已经点明了詹天佑最根本的品质:一是杰出,一是爱国。老师煞费苦心概括出来的“四大品质”都没跳出“杰出”和“爱国”的范畴,整个课堂给人感觉是“兜圈子”,折腾教材也在折腾学生。而紧扣开篇第一句顺势导读,既便于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贡献和爱国精神,从写作技巧角度看也利于学生感知文章开门见山的写作特色,既抓住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何乐而不为?
三是善待学生。当前应试教育的沉疴仍然左右着教育的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广大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不减反增,难怪乎金陵中学的校长丁强先生撰文诘问:“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原生态’?希望提高升学率,多考几个‘清华北大’原也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并最终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达成……”(《扬子晚报》2008年12月10日)丁强校长的这最后一问掷地有声!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同样是教育主管部门“统考”的第一名,但是这“第一名”达成的手段和方法及其成本却很值得我们追问。有些老师非常重视“统考”排名,为了有个好名次,他们也非常辛苦,呕心沥血,唯恐教材上的哪个知识点讲漏了而影响到考试均分,“宁愿多讲一千,不可漏过一点。”急功近利,重蹈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题海战术套路,学生怎能不苦?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又从何谈起?
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善待学生就是要遵循启蒙階段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多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孩子最起码的、实际运用的语文基本功,少从理论意义上去向他们传授形式上的文字学、语言学和写作学的知识和技巧。
四是善待自己。物理知识告诉我们,任何力都有反作用力。当我们在“死捄”学生的同时,是不是也与自己过不去?我经常想,一个班如果有50个学生,教师如果布置学生每人写一张试卷,那么他不就要批改50张试卷!如果教师布置两张,他岂不要批改100张!可见,这个“反作用力”的强度是相当可怕的,难怪有些老师像蚂蚁啃山一样整天埋首于作业堆中。
前面讲的善待课堂、善待教材、善待学生讲到底还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不搞无效劳动,自觉排拆无效劳动的“反作用力”;善待自己的老师必然要善待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也减轻自己负担;自己负担减轻了,就有充裕的精力善待课堂、善待教材,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目的。教育名家肖川博士的曾说过: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己;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会;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世界。
我们普通的一线老师应该善待课堂、善待教材、善待学生、更要善待自己,不做蜡烛靠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另辟蹊径也能曲径通幽。
【关键词】 教学 “四重善待”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8-01
一是善待课堂。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即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虽然一样,但结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样道理,课堂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再说,一个学生受完基础教育要上上万节课,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着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所以要立足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善待课堂就是要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一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将自己的每节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何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结构的最优化,习语、练文、做人的一体化。举例来说,语文课堂上有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槐花饭怎么做的啊?”(苏教版三下《槐乡五乡》),“林则徐是怎么销烟的啊?”(苏教版四上《虎门销烟》),等等,类似问题一提出,课堂貌似议论纷纷,实则偏离语文元素,画蛇添足,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二是善待教材。与善待课堂紧密关联的就是要善待教材,教材不是一般的阅读材料,而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教学的依凭。善待教材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为课堂教学预留广阔的空间;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最佳“教学路径”,起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举例而言,一位新教师在教学《詹天佑》(苏教版六上)一课时,费了很大周折让学生总结詹天佑四大品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思想。“四大品质”的确在文中有所体现,但这是教师概括出来的结论硬让小学生生搬硬套,难度相当大。再说,这“四大品质”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怎么记得住呢?记住又有何用?其实这篇课文的开篇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已经点明了詹天佑最根本的品质:一是杰出,一是爱国。老师煞费苦心概括出来的“四大品质”都没跳出“杰出”和“爱国”的范畴,整个课堂给人感觉是“兜圈子”,折腾教材也在折腾学生。而紧扣开篇第一句顺势导读,既便于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贡献和爱国精神,从写作技巧角度看也利于学生感知文章开门见山的写作特色,既抓住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何乐而不为?
三是善待学生。当前应试教育的沉疴仍然左右着教育的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广大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不减反增,难怪乎金陵中学的校长丁强先生撰文诘问:“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原生态’?希望提高升学率,多考几个‘清华北大’原也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并最终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达成……”(《扬子晚报》2008年12月10日)丁强校长的这最后一问掷地有声!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同样是教育主管部门“统考”的第一名,但是这“第一名”达成的手段和方法及其成本却很值得我们追问。有些老师非常重视“统考”排名,为了有个好名次,他们也非常辛苦,呕心沥血,唯恐教材上的哪个知识点讲漏了而影响到考试均分,“宁愿多讲一千,不可漏过一点。”急功近利,重蹈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题海战术套路,学生怎能不苦?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又从何谈起?
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善待学生就是要遵循启蒙階段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多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孩子最起码的、实际运用的语文基本功,少从理论意义上去向他们传授形式上的文字学、语言学和写作学的知识和技巧。
四是善待自己。物理知识告诉我们,任何力都有反作用力。当我们在“死捄”学生的同时,是不是也与自己过不去?我经常想,一个班如果有50个学生,教师如果布置学生每人写一张试卷,那么他不就要批改50张试卷!如果教师布置两张,他岂不要批改100张!可见,这个“反作用力”的强度是相当可怕的,难怪有些老师像蚂蚁啃山一样整天埋首于作业堆中。
前面讲的善待课堂、善待教材、善待学生讲到底还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不搞无效劳动,自觉排拆无效劳动的“反作用力”;善待自己的老师必然要善待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也减轻自己负担;自己负担减轻了,就有充裕的精力善待课堂、善待教材,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目的。教育名家肖川博士的曾说过: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己;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会;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世界。
我们普通的一线老师应该善待课堂、善待教材、善待学生、更要善待自己,不做蜡烛靠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另辟蹊径也能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