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授课中利用情境促进深度学习的课例研究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依据深度学习理论,本文在“物质的溶解性”(课时1)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选用的生活情境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天气瓶”,采用的授课模式为主题式教学——自制“天气瓶”,在选用原料、制作过程、感受变化等环节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一一挖掘出来,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对已有知识迁移运用,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新授课;真实情境;深度学习;课例研究
  深度学习最早由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是相对于浅层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是指“对信息予以深度加工,深刻理解和掌握复杂概念的内在涵义,建构起个人情境化的知识体系,以知识迁移推进现实任务的完成”。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基于深层思维发展的解析式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运用批判性思维解析所学的新知识,将其合理融入原有知识框架内,并及时将已有知识内化迁移至新的学习情境中,进而做出最佳的学习选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兴趣实验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深度学习,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就以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为例,在教学设计及开展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兴趣实验帮助学生感受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提升等方面的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兴趣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重点是几个重要的概念,若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会增大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情境教学倡导者认为:知识只有在产生和应用的情境中产生意义。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建构概念及解决问题,而且容易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两点,笔者选用的引入情境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学生比较熟悉的“神奇的天气瓶”。引入方式是播放多媒体视频,通过观看“天气瓶”在预测天气时发生的神奇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完视频后,趁机询问学生关于“天气瓶”想知道什么问题,此时,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此情境下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学会知识迁移运用的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课堂实录
  引入:播放视频“神奇的天气瓶”,然后展示实物“天气瓶”,提出问题:关于“天气瓶”大家想知道什么?此时,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展示实物“风暴瓶”,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
  环节一:感知物质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起来,引入后告诉他们,让他们现场制作一个“天气瓶”,这时候学生的情绪是非常高涨的,要制作“天气瓶”必须先了解用到的原料,不同原料即代表不同物质,了解原料后便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1:向20ml水中加入硝酸钾和氯化铵,用玻璃棒搅拌,展示各组实验结果。
  师:为什么不同小组实验结果不同?
  生:讨论发现是由于加入的硝酸钾和氯化铵的量不同造成的
  实验2:向50ml酒精中加入10g樟脑粉,搅拌溶解
  实验3:向50ml酒精中加入10g硝酸钾,搅拌溶解,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1中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分析可以引出“物质的溶解性”这一概念,相比于直接将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对这一概念理解更透彻、更能体会到概念中反映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灵活应用。在实验2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实验3,发现结果是不同的,利用这两组实验的认知冲突进行反思、批判,让学生更深层面的知道相同条件下,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在已有的这一认知基础上,对实验1和3进行对比就可以轻松得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該环节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溶质、溶剂种类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外,还不断的渗透了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原则。
  环节二:理解原理
  利用上面三个实验既完成了“天气瓶”制作的准备工作,还利用该过程中的现象的不同和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深刻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和内在影响因素。第二个环节是制作“天气瓶”,同时理解“天气瓶”预测天气的原理
  实验4:将实验1和2的两份溶液混合到一个小锥形瓶中,发现原已经溶解的樟脑部分析出
  师:结合“天气瓶”的用途思考:如何让樟脑再次溶解?
  生:再次加点酒精或者对混合物进行加热
  师:再次加入酒精相当于增加溶剂,为什么加热能使樟脑再次溶解?
  生:加热后增大了樟脑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使原来不能溶的樟脑全部溶解
  设计意图:利用混合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对已有的认知进行批判、反思。这里借助让樟脑再次溶解这一问题,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温度是影响溶解性的外在因素,还能通过分析知道这两种方法的本质区别,有利于学生对溶解性的概念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环节三:感受变化、体悟作用
  利用环节二可以得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外在因素,利用环节二中混合后底部有樟脑固体析出这一现象继续分析其中蕴含的内容。
  师:混合后锥形瓶中的上层清液不能继续溶解樟脑,这样的溶液称为樟脑的饱和溶液,与之对应的是樟脑的不饱和溶液,结合环节二的分析尝试给出这两个概念?
  生: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师:根据这两组概念和上面的分析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能否实现转化?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来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
  实验5:将混合后的锥形瓶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師:大家看到的澄清的溶液一定是樟脑的不饱和溶液吗?怎么判断?
  生: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判断方法就是继续加入樟脑,看是否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溶液的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判断的唯一依据就是看能否继续溶解这种溶质。
  设计意图:利用混合后原本溶解的樟脑再次析出,引出饱和溶液的不完善的概念。在探讨如何让固体再次消失及重结晶的环节渗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强调澄清的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进一步完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本质。
  师:此时,学生手中拿到的已经是完成的 “天气瓶”,当气温降低时,瓶内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为了让该现象尽快出现,我们来模拟一下急剧降温天气:
  实验6:将“天气瓶”放入冰水浴中,感受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冰水浴来模拟降温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天气瓶”随着天气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也从化学角度来感受温度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不断批判、反思中完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师:现在大家拿到的是比较简单的“天气瓶”,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天气瓶”,我们也可以通过向“风暴瓶”中加入品红固体使“风暴瓶”更加绚烂多彩。
  实验7:向“天气瓶”中加入一粒芝麻大小的品红固体,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虽然前面已经让学生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进行了定义,但是给出的概念是不完善的,通过设计的实验7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饱和、不饱和仅仅是针对某一种溶质而言的,在表述概念时要加以限定。
  师:知道“天气瓶”预测天气变化的原理了吗?
  小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改变某些条件,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利用“天气瓶”预测天气就是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转化的。
  环节四:回归生活、感悟真理
  师:通过前面的环节,自制“天气瓶”并且感受到“天气瓶”预测天气的变化,探究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利用“天气瓶”预测天气变化准确吗?
  设计意图:利用“天气瓶”并不能像传说中那样准确的预测天气给学生渗透生活中要用科学的观点辩证的认识物质的观念。渗透在生活中要科学的、辩证的认识物质和现象。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的是主题式教学——自制“天气瓶”,这种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采取主题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制“天气瓶”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再发现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获得知识。感受“天气瓶”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一步步的完善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最后,笔者回归到生活,留给学生一个问题:用“天气瓶”预测天气真的非常准确吗?利用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引导学生要科学地、辩证的看待问题。当然在该教学设计中也存有明显的不足,化学的学习,特别是这一课时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笔者在设计实验时,科学探究的意味不够浓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吕亚军,顾正刚.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7(5):55-60.
  [2]  姜晓威.以真实情境促深度学习——以"溶液组成的表示"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7(8):36-37.
  [3]  陈喜霞.《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1(11):183-183.
  [4]  塔娜.将化学教学日常化[J].东方青年·教师,2013(20):276-276.
其他文献
摘 要:最近几年,高校大类招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大类招生的具体现状进行了解,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大类招生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高校大类招生实施情况的具体建议,以满足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
期刊
摘 要:高校以党建+为载体的基层党组织对高校大学生精准帮扶结对模式,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产生一些变革性的影响。党建“333”工程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结对模式探索,要求党员干部每学年深入联系系(部)、班级、宿舍调研,联系师生进行交流谈心。从传统帮扶到结对精准帮扶,结对模式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群众思想路线,体现了高校以生为本的深刻的民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总要求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具
期刊
摘 要:所谓“项目”是指在供给明确的资源,以及相应的时间限度之内,需要企业能够一次性完成的经营任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项目运营,对于项目的管理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掌控,和盈利尺度的把握。为此,需要企业能够切实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立足当前企业的发展目标,切实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才干。对应的管理人员需从小项目开始,逐步提升项目管理的规模,注重相应管理活动的实效性,切实提升管理工作的效力。  
期刊
摘 要:在坚持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促进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忱和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校本教研是最有时效和最直观的提升模式。它以課堂作为教研的主阵地,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同时展开形式各异的校本教研内容。在校本教研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是探讨的核心问题,也经历了数次改革和转变。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要在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阶段,在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以及推进国家新的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根据形势的需要,转变原有的管理思维方式,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四个全面;领导干部;科学管理  历史的经验不断的向我们证明:
期刊
摘 要: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能充分体现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及部分文管类学科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军校学员;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方法  在军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现状,教师一边强调大学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一边却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逐渐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是由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它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它的发散性结构、图片、颜色和符号的运用符合大脑思维的要求,它的关键词和可视化的树状结构能帮助人们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笔者根据英语复习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学英语复习课教学中,旨在研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在中学英语复习教学中的有效
期刊
摘 要:随着标准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方言如上海话、广东话都曾发出过“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方文化”的声音。而少数民族的方言,同样也需要这样的思考和保护。本论文针对乡城语所做的分析提出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藏区的藏文学习者有着普适的意义。  关键词:康巴方言;乡城语  很多人都说语言只是交流工具,而我认为语言是一种载体,这个载体不仅可以了解双方承载的思想,同时承载了各自民族和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
期刊
摘 要:2018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拟将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即通常所说的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但提高个税起征点虽然会让中低收入群体受益,减轻负担,但是也会让高收入者税负减少,从而拉大贫富差距。  关键词:提高个税起征点;优点;缺点;贫富差距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变化情况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的多元文化和信息通过网络输入进来,对刚开始自主探索世界的大学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重大挑战。捍卫思政课的主导性,是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维护国民意识形态正确导向的必要手段。本文从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出发,阐述了为什么要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思政课主导性,并且提出了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信息多元化;思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