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分裂痣治疗中皮肤缺损的修复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王少华,王燕华,吕建萍,李记森,王伟精
  
  眼睑分裂痣是发生在眼睑皮肤上相对少见的一种色素痣。治疗方法颇多,临床上多需手术,每种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我们自1993年以来治疗眼睑分裂痣1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5例,女10例。年龄为15~25岁,仅累及上下睑外1/3者4例,中外2/3者8例,上下睑大部分者3例。最小病变(闭眼时总面积)1cm×1cm,最大者2.5cm×3.0cm。右眼10例,左眼5例。全厚皮移植修复6例,双斧状皮瓣修复9例。
  
  2 手术方法
  
  


  2.1 手术设计:患者闭眼,沿病变外约0.1cm及距睑缘约0.2cm画线标出切除范围。拟行皮瓣修复者在病变外(或内)侧切口边缘,以眼外(或内)眦水平为中心,在上下眼睑区域各设计一斧状皮瓣,两皮瓣共蒂,两侧对称,蒂部宽与皮瓣宽比例可为1:3~4,皮瓣近病变侧“斧刃”要延伸至病变横径的约1/2,使其成为双斧状(图1)。
  2.2 手术过程:2%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如睑缘有高出皮肤病变者先电灼至平。计划行皮肤移植者根据病变大小自患者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备用,供皮区直接缝合。再沿画线切除病变皮肤,术中如发现累及肌肉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切除,如累及睑板应尽量予以保留,清洗创面,电凝止血。如行皮瓣修复应在脂肪浅层掀起皮瓣,保留中央蒂(P)不能分离。不分离部分应占皮瓣高度(H)的约1/2-1/3。向缺损区旋转皮瓣,先缝合固定最远端一针,再行间断缝合。如皮瓣边缘与创面边缘不等长,应利用均匀分散缝合法进行处理。最外端“V—Y”形缝合(图2)。皮肤移植者用3-0丝线间断缝合固定自体全厚皮片于创面,抗生素湿纱布打包。最后眼内涂金霉素眼药膏,加压包扎。
  
  3 结果
  
  皮瓣修复者全部病例术中均表现为皮瓣边缘与创面边缘不等长,其中3例由于病变较大表现为缝合后上下睑皮肤出现明显皱缩,但在术后3天换药时已完全舒展开,外观良好。9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坏死发生。术后5天间断拆线,7天拆除全部缝线(图4,见中插6)。
  6例全厚皮移植者术后6天换药时皮片全部成活,7天拆线(图3,见中插6)。
  全部病例睁闭眼时无明显异常。患者及术者均满意。书信或电话随访6例,随访时间1~4年,未见病变复发及功能障碍。
  
  4 讨论
  
  4.1 眼睑分裂痣由Fuchs于1919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发生在胚胎时期(大约3月前)上下睑尚未分开时的皮肤黑色素痣。病理多为皮内痣和混合痣两种。此痣生成较慢,但在青春发育期及内分泌改变时增长较快。眼睑分裂痣多发生在皮肤及睑缘,也有部分累及结膜及睑板。主要影响容貌,有的分裂痣上睫毛乱生,形成倒睫刺伤结膜、角膜,使病人长期眼红、眼痛,重者影响视力。
  眼睑分裂痣患者一般日常无不适感觉,多仅为解决皮肤颜色异常来诊,再加上绝大多数病变为良性,故临床不主张行破坏性较大的所谓病变完整切除。因为该类手术一则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二则大多会带来患眼形态的较大变化,且大多数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进行这么复杂的手术,因此我们采取较为保守的方法,设计了保留部分睫毛及保留睑板的手术,即术中尽量不破坏眼睑全层的完整性。如累及少量肌肉,可一并予以切除;如累及全层及睑板一般应予保留。这样再加上良好的皮肤缺损修复方法既保留了眼睑的自然形态又使患者眼睑外观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从而有效避免了行复杂手术带来的手术风险或局部形态改变。
  4.2 分裂痣的治疗方法颇多,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手术切除。国外多采用Hughes法口,国内另有张氏法、弧形皮瓣、分层设计多瓣转移、马蹄形皮下蒂皮瓣等手术方法。而斧状皮瓣于1983年由Reynaud开始应用于临床,主要修复鼻部皮肤缺损,后渐又扩展到侧面部的修复。艾玉峰又将其设计为双斧状并应用于眼睑皮肤缺损的修复(第四届全国整形外科学术会议交流),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斧状皮瓣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该皮瓣的应用对修复面部一些特殊部位的皮肤缺损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斧状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是斧状皮瓣的应用扩展及改进,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供区与受区色泽、质地一致,远期效果好等优点,家属及患者满意,是治疗分裂痣的有效方法之一。
  虽然植皮术适用于所有患者,几乎不受病变大小的限制,但植皮后常遗留目前尚难以解决的色素沉着及皮片挛缩等问题,致使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故该方法仅适用于不能用皮瓣修复者。
  当然,如病变影响视力应完整切除;如有恶变倾向应扩大切除;如有倒睫可手术纠正或电解拔毛。
  4.3 手术注意事项:①双斧状皮瓣修复主要适用于眼睑病变不超过眼睑宽度的2/3,且病变纵径一般不超过上睑高度的1/2者;②设计皮瓣时必须以外(或内)眦为中央蒂,蒂部宽与皮瓣宽比例可为1:3-4,使皮瓣尽量成双斧状,皮瓣两端近病变侧的“斧刃”尽量达到或接近病变宽度的1/2,以利旋转及修复;分离皮瓣时不应超过整个皮瓣高度的1/2~2/3,以免影响皮瓣血运;③皮瓣缝合时一般都表现为皮瓣边缘短,基底创缘长,呈不等长,此时可均匀分散皱褶,一般在术后3天即可舒展,由于该部位血运极为丰富,一般不会影响皮瓣血运;④该皮瓣适用于外、中、内侧皮肤缺损的修复,但病变超过全眼睑宽度2/3及超出内、外眦者不适合应用该皮瓣,否则易致睑裂变形;⑤全厚皮移植适用于不适合用皮瓣修复的患者。
  采用该法因基底保留部分病变,日后是否有病变扩散尚有待观察。
  
  [收稿日期]2006-05-15 [修回日期]2006-11-13
  编辑/张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作者:杨 勇 于 静 Tony Prochazka Alan Ong  [摘要]目的:探讨激光溶脂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6年6月对54例患者采用了激光溶脂技术进行局部减脂塑身,均来自保加医疗美容上海和香港两诊所门诊病人。术后随访3月,根据术者和患者的综合判断,评价该技术的疗效。结果:术后3周术区开始缩小,3月效果非常明显。18例仅行溶脂的病例无瘀血发生,2-5天后完
期刊
腋臭不但影响正常人际交往,而且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非手术方法远期效果不令人满意,传统的手术疗法又具有制动期长、恢复慢、切口瘢痕明显等特点。自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笔者采用小切口皮下剪剥加搔刮法治疗腋臭,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68例患者,男性58例,女性110例,年龄17~53岁。有家族史者123例,曾治疗者32例(应用微创治疗
期刊
作者:李江,陈存富,王克华,于仁义,彭黎军,郎育红,王茵  [摘要]目的:研究皮肤移植重建手背的理想整形方法。方法:选择38例41只手背瘢痕。在局部肿胀麻醉下全层切除手背瘢痕并作关节畸形复位。用布片制作与创面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取皮模板,以此制作定形厚断层皮片,植至手背创面。结果:41个定形皮片中36个皮片完全成活,术后6-28个月随访28例31只手,手外形及功能良好,皮片色泽接近正常皮肤,无环形瘢痕
期刊
作者:周庆红,蔡兴东,徐昕,王鹏,刘晓雪    小儿烧伤发生率较高,烧伤时家属往往不同意早期手术植皮,以致创面愈合后总有不少患儿遗留严重的增生性瘢痕,又由于在后期功能锻炼及瘢痕防治工作中不配合等原因常致关节部位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虽然对其可行手术切除瘢痕或松解挛缩,但继发创面的覆盖难免要“拆东墙补西墙”,致使供皮区形成新的瘢痕。因而,寻找到一种能最大限度减轻继发损害的方法对于此类患
期刊
腋臭是美容皮肤科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有手术与非手术两大类。中重度腋臭患者手术是其唯一根治性方法。手术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我们自2003年以来采用小横切口皮下修剪加搔刮治疗腋臭188例,取得了良好美容及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88例,均为双侧,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2例,年龄17~40岁,均为门诊病人。    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洗净腋窝部皮肤,剃去腋毛,仰卧位,双上
期刊
整形美容  人骨髓干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毛细血管新生的生物学机制,是伤口愈合和皮瓣成活的基础。能刺激血管生成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因包含多种生长因子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表达异常会影响血管正常的生成。  细胞的种植可以改善伤口愈合的环境,移植的细胞可分泌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种植已在促进人伤口愈合中被应用。骨
期刊
作者:曾宁川,李健,朱萍,石楷,左璐    我科2003年4月至今利用超声吸脂技术对197例包括腋臭、脂肪瘤、巨乳、副乳、男性乳房增大症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与传统术式比较,在手术风险、术中耐受、术后并发症与恢复、创面愈合及减少瘢痕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97例,其中腋臭167例,脂肪瘤15例,巨乳症及副乳11例,男性乳房增大症4例。男性42
期刊
作者:蔡震,蒋海越,国冬军,潘博,庄洪兴  [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在修复下眼睑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下眼睑软组织缺损26例,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无明显的挛缩,皮瓣感觉功能良好,睑裂闭合良好,外观满意;皮瓣供区位于发际边缘,切口隐蔽,愈合良好,无瘢痕增生。结论:应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下眼睑软组织缺损方法简便,创伤
期刊
作者:曹东升,盛辉,丁浩,王帮河,汪春兰,李小静,宁金龙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额肌瓣转移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沿重睑线切开皮肤,剪除部分眼轮匝肌,显露睑板:作皮下和额肌及额肌与骨膜间分离,于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提起并横行切断额肌,与其内侧斜向内上方弧形切开肌瓣达眉上1.5cm,外侧向外上方斜形剪开,注意不要超出眉毛平面0.5cm,形成不等边、扇形的额肌瓣,分别以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1α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培养成纤维细胞,消化法培养角质形成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1α;成纤维细胞中加入含不同浓度IL-1α抗体(0.04μg/ml,0.2μg/ml,1μg/ml)的角质形成细胞条件培养液为实验组,含DMEM的条件培养液为对照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放免法测定成纤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