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声:给力我国海缆通信事业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8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涉足海缆路由勘察领域的专家学者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家声教授,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祖国海缆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1974年,徐家声参加了当时国内最长的一条海底电缆432海纜路由勘察,这次从莱州湾寿光至辽东湾复州的路由勘察与1973年建成的中日海缆路由勘察开启了我国海缆路由勘察的新时代。20世纪70~80年代,徐家声先后参与并负责完成穿越黄海和渤海的连接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旅顺—金州湾、长山列岛诸岛之间、青岛—胶南的海缆路由勘察,为我国渤海及黄海海底电缆通信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86年完成了即墨—田横岛海底电力电缆的路由勘察,为我国海底电力电缆建设积累了经验。
  20世纪80年代,海底电缆逐步被光缆所取代。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10余年中,徐家声研究员担当课题或技术负责人先后于1994年完成了大连至烟台、蓬莱至长岛海底光缆路由勘察,在此期间开始应用GPS后处理技术为路由勘察定位。1996年完成了穿越北部湾的广西北海至海南临高的海底光缆路由勘察。1997年9月完成了中美海底光缆系统(CHINA-US)中国海域汕头段路由桌面究报告和亚欧海底光缆(SMW3)上海段、汕头段、香港段、澳门段的海底光缆路由勘察。2000年3月完成了东亚交汇(EAC)青岛至韩国及日本的N段、M段的路由勘察和北亚光缆系统(NAC)桌面研究报告;8月完成了亚洲及太平洋2号光缆汕头段及上海S4A段的路由勘察。2001年1月完成了C2C香港段海底光缆路由勘察;3月完成了东亚交汇2号(EAC2)香港段和C2C上海3B1段路由勘察;11月完成了广东徐闻—海南海口穿越琼州海峡的路由勘察。2002年2月完成了东亚(EAC)光缆N段、M段的青岛登陆段路由改线勘察。2003年参与中美2号光缆前期的路由设计工作并完成上海崇明—台湾头城的路由桌面研究报告编写。2005年9月完成了东亚环球海底光缆系统(EAC1)M段青岛登陆段及近岸段的路由勘察和(EAC1)M段路由改线后的勘察报告编写。
  2006年,徐家声应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的邀请,担任建设连接中美韩的光缆系统TPE的技术顾问,完成了该公司负责在青岛登陆的S1N、S2段的中国及邻近海域路由选择的前期准备工作(DTS),提供了路由选择所需的海洋环境和海洋开发活动资料及全面的技术支持。2007年2月完成了跨越太平洋直达光缆(TPE)青岛S1N段和S2段路由桌面研究报告。2007年~2009年完成了山东及辽东半岛海区的海底光缆路由勘察。徐家声海缆路由勘察之路漫长,但时时处处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平凡、辛勤的一生,不断地为祖国海缆事业贡献力量。
  在长期进行路由勘察的基础上,徐家声不断摸索,提出了适宜我国国情的、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海缆路由勘察流程。目前,该流程已在我国海缆路由勘察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他还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海底光缆路由勘察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徐家声还把目光投向海缆弃置研究,于2005年完成了我国第一条海底光缆—中韩海底光缆(CKC)弃置报告的编写,2006年又完成了中日海底光缆弃置报告的编写。
  徐家声研究员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对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密切注视着我国海底线缆及管道工程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海底线缆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为了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更多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教学环境与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
句法启动是指个体在产生和理解句子时有借用之前使用过的句式进行产出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对汉语少有涉及;对句子产生与句子理解存在分歧;对动词作用看法不一;本研究针对以上
2010年1月7日,全球首款原笔迹平板电脑E人E本T1诞生,没有人料到,E人E本T1这款商务平板电脑的上市时间竟然比目前风头正劲的iPad还早;更没有人料到,作为一个新锐企业,壹人壹本公司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住用户对移动办公的需求,短短1年间,E人E本已升级到第三代,稳居本土商务平板市场头把交椅。  壹人壹本总裁蒋宇飞说:“其实原因很简单,不同于全球化的iPad,E人E本是专为本土商政人士打造的中国
介绍了一种利用辅助线圈检测电机转子位置的新方法,并对其信号处理作了详尽的分析,将该项技术应用到二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变增益PI速度控制系统中,进行了试验研究,在86BH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