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其一般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处处这样提前暗示、指令,就会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意识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就可以发现许多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如:(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就有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学生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当学生解完此题后,教师可以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联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思维的概括能力更强,数学思维更加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
  传统教学中,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获得的,这样教学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比较刻板,变通和类比能力差。因此,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同时,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一个单位分别是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验证,就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教学实践表明,设计近似或类似的题组进行比较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题。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所熟悉的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如教学“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时,我们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你能否不用皮尺与其他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他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这样经常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会逐步增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就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人的创造意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的复杂的个性品质,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且落到实处呢?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乐于创造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往往会提出奇奇怪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自然数为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在不断犯错中掌握规律、学会解题。其实,“错误”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能对之进行巧妙合理的开发利用,“错误”就成为学生进步的新台阶,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容错——增强学生自信  案例:学习平行线之后,我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平行线。这位学生首先拿着三角尺的一边与一条直线重合,然后把三角尺往上移动一点点,再画出另一条直线。我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