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第八章 红门(二-3)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也不讲课了,就等杜小康把歌唱完。但杜小康却没完没了。老师就推开教室的窗子:“喂,杜小康,嚎什么呢?”
  杜小康很尴尬。他不唱了。但不知道自己是留在横枝上好呢还是回到岸上去好。后来,他就坐在横枝上,将身子靠在另一稍微高一些的横枝上,作出一副舒适而闲散的样子。“我要晒太阳。”双腿垂挂,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他歪着脑袋,半眯着眼睛,看着河水。
  河水在树枝下涂涂淌着。一柔软的细枝垂到了水里,几条身体秀长柔韧的小鱼,一会用嘴去那枝条,一会又一个一个首尾相衔地绕着那枝条转着圈儿。偶然来了一阵风,那几条小鱼一惊,一忽闪不见了。但过不一会,又悠悠地游到了水面上。
  中午放学了。
  不少孩子站到了河边上,望着杜小康,觉得他真是很舒服,心里就想:我要是也能不上学就好了。
  放了学的桑桑船到河心钓鱼去,随风将小船漂到了那棵大树下。
  自从杜小康不上学以后,桑桑和他倒忽然地变得不像从前那么隔阂了。桑桑总记住那天杜小康带他父亲看病去,撑着小船从他眼着经过的情景。桑桑永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那一刻,过去的事情立即烟消云散了。而杜小康在看到桑桑站在河边上久久地望着他时,也忽然地觉得,他最好的一个同学,其实是桑桑。
  “杜小康,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桑桑伸手抓住树枝,不让船再随风漂去了。
  “我晒太阳。”他睁开眼睛“不上学真好。”
  桑桑从来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竟然觉得杜小康说的,是一句他心里总想说的话。
  “读书真没有意思,总是上课、上课、上课,总是做作业、做作业、做作业,总是考试、考试、考试,考不好,回家还得挨打。现在,我不上学了。我整天玩,怎么玩也玩不够。昨天,我去后面塘里抓鱼了,我抓了一条三斤重的黑鱼。抓不住它,劲太大了。我用整个身子住它,才把它住了。等它没有力气了,才起来抓住它…”
  桑桑羡慕起杜小康来。他将船绳拴在树枝上,双手抓住树枝,身子一收缩,就翻到了树枝上,也坐在树枝上晒起太阳来。
  不久,杜小康就不能将他扮演的形象,再坚持下去了。别人不信,他自己当然更不信。
  杜小康又呆在红门里,不常出来了。出来时,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精神神的了。杜小康还没有长到能够长久地扮演一种形象的年纪。他到底还是个孩子。他无法坚持太久。他必然会很快要显出他的真相来。
  这天,他终于对母亲说:“我要读书。”
  母亲说;“我们家已不再是从前了。”
  “我们家再开商店嘛!”
  “钱呢?”
  “借嘛。”
  “借?能借的都借了。还欠了那么多钱呢?你没有看见人家天天找上门来要债?再说了,有钱也不能开商店了。”
  “为什么?”
  “已有人家开商店了。路口上,大桥头,好地方。”
  “我不管。我要读书!”
  “读不了。”
  “我就要读嘛。”
  “读不了!”
  “我成绩很好,我是班上第一名。”杜小康哭了。
  母亲也哭了:“哪儿还能让你读书呀?过些日子,你连玩都不能玩了。你也要给家里做事。要还人家债,一股债。”
  当杜小康终于彻底清楚他已与学校无缘后,蔫了。油麻地的孩子们再看到杜小康时,他已是一副邋遢样子:衣服扣没有扣上,带没有*进鼻儿而聋拉着,鞋子跟拉在脚上,头发也糟糟的。他倒也不总在红门里呆着了,就这个样子,在村子里晃来去。见了同学,,他也不躲避,甚至也不觉得有什么羞愧。如果晚上捉藏,缺一个人,让他参加,无论是什么角色*,他也不拒绝。他甚至慢慢变得有点讨好他们了。他生怕他们不让他参加。那天,朱小鼓一边走在桥上,一边伸手到书包里取东西,不小心将书包口得朝下了,书本全都倒了出來,其中一本掉到了河里。杜小康正无所事事地站在桥头上,说:“我来帮你捞。”拿了竹竿,了鞋和长,只穿件小权,光腿走到水里,给朱小鼓将那本书捞了上来。
  在与他的同学玩耍时,他总是打听学校和他们的学习情况:“学校排戏了吗?”“谁当班长?”“上到第几课了?”“作业多吗?”“班上现在谁成绩最好?”…
  有时,他会去找放羊的细马玩。但玩了几次就不玩了。因为他与细马不一样。细马是自己不愿意上学。而且,细马确实也喜欢放羊。而他杜小康不是这样的。他喜欢学校,喜欢读书。他是因为家中突陷无奈而被迫停学的。
  那是一天中午,桑桑一手托着饭碗,走出了院子。他一边吃饭,一边望着天空的鸽子。有两只刚出窝的雏鸽,随着大队鸽子在天空飞了几圈,终于体力不支,未能等到飞回家,就先落在了桑桑他们教室的屋顶上。桑桑就托着饭碗走过去。他要等它们稍作休息之后,将它们轰起,让它们早点飞回家。要不,等下午同学们都上学来了,准会有人要拿石子、砖头去砸它们的。当他穿过竹林,出现在教室后面时,他看到了杜小康。
其他文献
西湖社友有千叶红梅,照水可爱。问之自来,乃旧内有此种。枝如柳梢,开花繁艳。兵后流落人间。对花溘然承脸而赋。  馆娃艳骨。见数枝雪里,争开时节。底事化工,著意阳和暗偷泄,偏把红膏梁质,都点缀、枝头如血。最好是、院落黄昏,压栏照水清绝。 风韵自迥别。漫记省故家,玉手曾折。翠条袅娜,犹学宫妆舞残月。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更忍见,吹万点、满庭绛雪。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
民国廿五(1936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丁玲主持召开会议,筹备成立文艺协会。11月22日,文艺协会举行成立大会,大会由李伯钊同志主持,丁玲报告筹备经过。会上,毛泽东提议协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文艺协会”,与会的全体会员一致通过。在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张闻天和博古都发表了讲话。  民国廿六年(1937年),毛泽东支持和指导丁玲率“西战团”上前线,并送丁玲《临江仙》词。
1.仲夏。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的澄江抚仙湖。  曙光小学正在这里举办夏令营。  2.湖畔的一片柳树荫里,孩子们正在听大队辅导员沈霞老师讲童话故事。  沈霞老师动情地说道:“就这样,在万众欢腾庆贺治水成功,百姓在湖边建起幸福家园的时候,美丽善良的抚仙公主纵身投入粼粼清波之中,去与心爱的王子会合,永生永世在一起,天长地久不分离。”  童童和欢欢坐在前排,听得格外仔细,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3.一辆
张振武小学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积淀,逐步形成了以“快乐管理、快乐德育、快乐活动、快乐教学、快乐创造”为抓手的“快乐教育”模式。笔者试从“快乐教学”的角度加以解读。  一、健全常规制度,让教师品味从教之乐  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每位教师都非常熟悉自己的常规工作该怎么做,如何达标;怎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为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到位,学校切实加强常规督查,建
世间万象你可曾畅想有一个人类的朋友遍布房前屋后名山大川它的高貴品质是那样的令人景仰它不像候鸟趋暖避寒也不像流水一生匆匆马不停蹄地奔向海洋任凭寒来暑往任凭雨雪风霜总是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做得悄无声息不声不响坚毅质朴是它的性格甘为他人是它的情怀蓝天白云是它的夙愿人寿年丰是它的理想即便是化作腐朽也誓要让泥土沾满自己的芳香它吸吮着大地的乳汁又不忘不停地吞噬二氧化碳不知疲倦地放氧它吸
火灾离我们并不远,尤其是生活密集、人流量增多的繁华街区。不管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我们都应该常常提高警惕。  去年7月4日的一天,在陕西省宝鸡市新建路东段一个普通的住宅楼毫无预示的突然起火了。这栋楼一共33层,有五六百业主长期住在这里。不知道什么原因,火苗一下子就“噗”的一声变大了。楼下不远处有个小女孩拉着奶奶的手说:“奶奶,你看那里怎么有火?”“在哪里?”奶奶顺着孙女的手看过去,还真是这样。“快来
新娘子就把桑桑的手拉过去,在桑桑的手上放了一把糖块与红枣儿。就在那一刻,桑桑就记住了她的那对目光。有一天,桑桑去面对细马的羊群时,在羊群里,看到了一只瘦小的、温顺的山羊,而这只瘦小温顺的山羊的眼睛,忽然使桑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新娘子那天看他时的一对目光。  桑桑想对蒋一轮和白雀说,他不再帮他们送信了。但总是犹犹豫豫的桑桑,却又想起了白雀的那双目光。那是一双清澈的、柔和的、带了一些哀怨与无望的目光。这
【中考凝眸】  在中考作文的诸项评分标准中,都把“扣题”摆在最前头。一般而言,依照扣题的程度,可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分析偏离题意的作文,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做整体,只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紧扣中心写作的意识,写到哪里就
微在川渝民间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俗语。短短一两个字却含藏、蕴藏许多道理、经验。  俗语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即便过去了几千年,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探索。  俗语大多流传于民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所以俗语既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体现,也是老百姓经验的總结。  方言,是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中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它包括多种类型:成语、谚语、格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和导向,进行教材解读、目标定位、活动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月光曲》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基于统编教材特点发掘教学价值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统编教材为何保留此文?还能不能用老方法进行教学?厘清这两个问题需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尤其要关注传统课文在统编教材中的目标定位。  1.挖掘表达秘诀,让“这一课”成为“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