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飞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童年是与许多虫虫在一起度过的,那些虫虫成了我童年世界的伙伴。青草覆盖的小山坡,泉水流淌的溪沟里,阳光炙热,空气干净,我与虫虫们说话、玩耍。小小的内心总是装着那些小虫虫。时间长了,人老了,小虫虫飞出了我的世界。可是,现在无论在哪里看见一些小虫虫,那种亲切感又会迅速笼罩了我,总感觉在故乡,我就是一个皇帝,那些小虫虫在等着我骑马归来。
  闯入房间的一只蚂蚁
  在乡下的土路上,我常常被一队蚂蚁挡住去路,浩浩荡荡的蚂蚁大军,迈着密密麻麻的脚步向前行进。踢踏踢踏,我仿佛听到它们在风中奔驰密密而行的马蹄声。山路上的旋儿风,吹乱了树林,吹不乱蚂蚁大军的队形。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马队。这时候,我总要停下脚步注目,进而蹲下身来,静静看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看它们叼着白籽爬过小小的土粒,看他们拖着长长的队伍爬上村口那棵老梨树。
  小小年纪的我,觉得做一只蚂蚁是多么幸福。那么多一样高一样小的小伙伴,一起走山路,一起爬上高高的梨树看梨花开,看梨树结出香甜的梨子。一点阳光就满足,一土穴就能安放小小的心灵。每一个乡村少年都有一颗小小蚂蚁的心,每一只蚂蚁都遭遇过少年们猎奇鲁莽的行径。我们找来石块堵住蚂蚁大军行进的步伐,迫使它们一阵慌乱后,很快改变线路重新行军。我们和小小蚂蚁较上了劲,又用树叶撒满它们行军的道路,它们开始左突右突,一会儿又整装出发了。我们火了,对,用火攻。我们在蚂蚁行军的路上生起了一堆柴火,火光照亮我们每一个少年幼稚的脸庞,照出脸庞上稀疏的绒毛,照出我们一阵又一阵轻浮的大笑。我们还捉来蚂蚁,丢进熊熊燃烧的火堆里,蚂蚁还来不及挣扎,身体在迅速收缩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变成了一颗小火球,然后再快速的爆出“啪”的一声,火红的蚂蚁身体迅速融化在了火堆里。行军中的蚂蚁们没有放弃,它们绕过火堆,又找到一条爬向老梨树的道路。每一个少年都有一颗不服输的心。火攻不行,那就水冲。每个男孩都掏出家伙,对着行军的马队一阵狂风暴雨般扫射,有温度有盐味,马队一下子溃不成军,个个成了灰头灰脸。可怜的小家伙,在它们眼里,一滴水就是汪洋大海,这可是七八支“水龙头”拧开在放水啊。
  每一个乡村少年都与小小的蚂蚁玩过恶作剧。长大以后,渐渐地远离了这些小虫子。一天夜里,我正练着毛笔字,猝不及防,一只蚂蚁爬上我的书桌,摆动着触角四处张望,它的黑和墨汁一样浓酽。这小家伙来得太突然了,我惊奇地望着它。这是一只非常年轻的蚂蚁,黑亮的身体,肥胖的腹部,性感的细腰,纤长的细腿。它试探性地在我书桌上跑动,有时候跑得飞快,有时候突然停下来,摆动着触角。我一惊,这莫不是乡下的哪只蚂蚁认得路来找我了?更奇怪的是,它的嘴里还衔着比自己大几倍的绿苍蝇。绿苍蝇还没有死去,它在努力扇动翅膀挣扎着,蚂蚁死死衔着没有要放下的意思。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战争,一只蚂蚁同一只苍蝇的战斗。一个要试图挣脱,一个死也不放手。它们就这样在我的书桌上僵持着。苍蝇翅膀的振动越来越小,最后变得悄无声息。我想苍蝇已经死了,死在了一只小蚂蚁的口中。
  我盯着小蚂蚁拖着苍蝇从我的书桌上离开。它要到哪里去?它顺着书桌腿下去,慢慢地,试探性地往下。突然一个踉跄滚下书桌,摔在了地板上,苍蝇痛苦地抽动了几下身子,翅膀在原地弹动了几下,无力地停了下来。小蚂蚁爬在它身上,推着苍蝇向着铁门方向移动。我再也没有心思练毛笔字,马上百度搜索,知道了蚂蚁腿部肌肉是一部高效率的“发动机”,“肌肉发动机”又由几十亿台微妙的“小发动机”组成。一只蚂蚁能够举起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还能够拖运超过自身体重1700倍的物体。我惊呆了,转过身蹲下,看着小家伙拖着战利品离开。小时候在乡下,经常看见一群蚂蚁衔着一截蚯蚓,蚯蚓扭动着身体,也摆脱不了一群蚂蚁的蚕食。住在这个城市,我居然看见孤立无援的一只蚂蚁战胜飞翔的苍蝇。夜风起来了,有点凉,小蚂蚁应该忙得满头大汗。我一步一步看着蚂蚁推着苍蝇向铁门靠近。书桌到铁门的距离至少有五米,蚂蚁推着苍蝇到达那里至少要用半小时。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只蚂蚁是从哪里进入到我的房间的。因为它的造访,我对房屋的质量有了许多的担心。一只蚂蚁倒也罢了,要是一群蚂蚁在我的房间里,密密麻麻地挤在我几十平米的房间里,不出声,就天天摆动触角,也够让我毛骨悚然的了。我越想心里越刺痛,我的心像要被撕裂开一般,全身突然都起了疙瘩。这可怕的小东西,我跟它们独处一室,那还不叫我揪心?那不要了我的命?我听见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无法调匀呼吸。我再望地板上的小蚂蚁,小蚂蚁推着苍蝇已经不见了踪影。我赶紧站起来到处找,首先看铁门外的花园里,没有。再回到房间里,我移开书架找,没有。我移开那张大床,床下积了很久的灰尘,还有废弃的几张手纸,就是不见小蚂蚁的影子。我移动书桌,我怕它又折了回去,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可是还是没有。我急了,这小家伙到底去了哪里?它竟然是这么神秘,一转眼的工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知道为何自己这么前所未有的惧怕一只蚂蚁。我反复给自己强调,小家伙已经不在了。可是我还是一时难以摆脱那种恐惧。它们真像一群蚂蚁一样存在我的房间里,密密麻麻地摆动触角,向我示威,向我挑战。我知道小蚂蚁的记忆功能,它们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永远不会忘了进入我房间的通道。我无论如何已经很难摆脱它们的闯入,它们随时都可以进到我的领地,注视我的生活,窥视我的一切。这才是我真正的心悸。梦魇一般。
  我不知道这蚂蚁何时进入到我的房间的,它一点信号都没有给我。它窥视到了我的什么?我的那些小动作,比如抠鼻涕,它都注视到了。还有我写的那些恶毒语言,小家伙躲在暗处都看见了。我有一些不安,我似乎无法专注做别的什么,一想到那一只小蚂蚁推着一只苍蝇离开书桌,我就担心哪一天它还会从我这里搬走什么?窥视到什么?
  要是那一天我正酣睡,一只蚂蚁从地板或者从铁门外发出:“各姐妹注意,各姐妹注意,前方有一条毛毛虫,请速去搬运。再播送一遍,前方有……”我的妈呀,它们整齐地从秘密通道齐扑扑进来,把我当成一条毛毛虫抬出去了。我陷入巨大的懼怕中,挥之不去的惧怕中。我一遍又一遍问自己:这是不是因果报应,小时候那群可爱的小蚂蚁哪里去了?   怀念一只虱子
  这天,浑身奇痒难忍,用手挠,再最后在家里脱了内衣翻找,心里咕噜:“莫不是招惹了虱子?”
  虱子,这个古老的小虫子,与我的童年紧密联系在一起。想到这个小虫子,心里有苦也有乐。先说三种苦吧。一种苦,就是这小虫子一旦在身上扎根,好像总是消灭不完,今天在衣袖里,明天又爬上头顶。二种苦,是痒,奇痒、痛痒。只要这小虫子在身上,浑身就麻酥酥痒,好像这小虫子有无数触须,只要触须一摆动,皮肤就痒起来,好像无数小虫子手拉手在身上跑步,又好像是无数小虫子猴子捞月亮一样在身体里倒腾。在身体温暖的腋窝里、大胯处,它们选择一块肥沃的地方,伸出爪勾刺,密密刺向皮肤深处,开始使劲吸血,这时身体就火烧火燎痒起来。它们吸饱后,就躲在温暖的衣服褶皱里呼呼大睡,看你在那里抓挠,痒去吧。三种苦,是让人脾气暴躁起来。身上有了虱子,痒急了,有时候想对着大山吼,想对院坝里站着的老梨树发脾气,想一脚把跟随在身后的黑狗踢个老远。科学家研究,恐龙的脾气为什么暴躁,只因常年被小小的虱子折磨和骚扰。我甚至想,恐龙的消失,也许与这小小的虱子有关。
  在我那个贫穷的童年时光里,小小的虱子带给我不少愁苦,可也带给我不少欢乐。回想起来,也有三种乐。
  一种乐,小小的虱子是我童年游戏比赛的一种玩具。在乡村的初冬暖阳里,院墙边晒太阳的老太太,她们一边晒太阳,一边彼此帮着摸身上的虱子。摸上一颗,就嘿嘿一笑:“好大一颗。”我们少年静不下来,几个少年在一起,商量什么可以玩。狗娃子伸手在自己身上摸摸索索一阵,摸出一颗虱子来,摆在一块光洁的石板上。也许虱子还没有适应石板的温度,呆头呆脑卧在那里装死。狗娃子说:“来,看哪个的虱子跑得快。”于是,我们三四个少年都把手伸进自己身体里,在腋窝处、大胯处好一阵摸索。我在大胯处的裤缝摸出一颗黑褐色的虱子。狗娃子一掩鼻子:“哎,一股尿骚味。”我们把摸出的虱子一一丢在石板上,排好队,在狗娃子吆喝下,我们各自摸一下虱子的屁股,“老虎屁股摸不得,虱子屁股摸得。”虱子一下子就冲了出去。最后,我那颗黑褐色的虱子跑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比赛完,各自用指甲一摁,处死虱子,石板上留下虱子的斑斑血迹。
  二种乐,小小的虱子是喂鸡的最好饲料。我家大红公鸡带着五只母鸡在草地上啄食小虫子,大红公鸡找着一只小虫子,不急着自己吃,而是咯咯叫母鸡们过来,母鸡听见公鸡咯咯叫,扇动翅膀飞跑过去,抢着叼食公鸡嘴里的虫子,大红公鸡趁机扇动翅膀撑在母鸡背上,完成一次伟大的“踏蛋”行动。我在心里骂:“狡猾的大红公鸡。”那时候,这些乡村动物启发了我,舍得,舍得,要先舍才有得。那时候,我站在院坝里,咯咯唤来大红公鸡和五只母鸡,脱下衣服,使劲抖动,衣服縫里的虱子抖落下来,鸡们就咯咯在院坝里啄食。啄食完,鸡们都偏着脑袋盯着我,像在问:“好吃,还有吗?”我一挥衣服说:“没有了哦。”鸡们四处逃散,又跑进草地觅食了。那时候,只要我一站在院坝里抖动衣服,鸡们都会条件反应围拢过来,我就像“鸡司令”一样站在鸡们中间。
  三种乐,小小的虱子是一家人围坐火炉的消遣活动。冬季夜里,农家生起疙瘩柴火。一家人围坐,黑狗也挤进来,坐在火堆旁。有时,一家人摆摆家常,有时候煨一壶苞谷酒,热了就转着喝。更多时候,围坐在火堆旁,身上暖和起来,身上的虱子也活动起来,在衣服缝里不安分地爬来爬去。这时,一家人开始摸索起虱子来,摸到一颗,就掐死一颗。除了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之外,就是掐死虱子的声音。一天夜里,爷爷摸到一颗虱子,顺手丢进火堆里烧死了。虱子被丢进火堆,有时是“嘭”一声脆响,爷爷就说:“这是一颗饱鬼。”有时是像自行车跑气“噗嗤”一声,爷爷就说:“这颗只吃了一个半饱。”全家人摸索到虱子再也不在衣服内掐死,都摸出来丢进火堆里。父亲的、母亲的、兄弟的,都丢进火堆里,火堆里噼里啪啦的燃烧。甚至,挤进火堆里的黑狗也用前腿抓挠着自己的耳朵,挂在脖颈的铃铛也“叮铃叮铃”响起来。火堆旁,一家人甚是高兴。只要谁逮着一颗虱子,就高兴好一阵子。每个人听见火葬虱子的脆响,心里就有了说不出的安慰。看着一颗颗虱子在火炭上变红脆响,最后燃烧成火炭上的一个小黑点,我在心里说:“有虱子真好。”暖暖的火堆,暖暖的一家人。回想起来,好像那冬季每天晚上都是痒着温暖的,每天晚上的梦也是甜蜜的。
  小小的虱子,这个古老的小虫子,今天已经消失了,我却还时时怀念起它的那种痒和温暖。
其他文献
张爱玲有个三十年前的月亮,阿慧有个六十年前的棒槌,只是一直靠在门后面,蓬头垢面的,沉浸在岁月的深思里。不过阿慧还有个木梭子,虽然不像一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的月亮,但是在月亮塘里飘荡过几次,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主,完成事物应有的几次跌宕起伏。  阿慧失踪已经二十天了。  人们最后一次看到她,是在黄昏的月亮塘四周徘徊,似乎要与月亮塘华山论剑什么的。如今,只剩下阿慧用过的半个木梳子孤单地在水面上飘呀飘,
期刊
我路过它时,还是一个不清不明的早晨。那会,太阳没爬上山頭,人们也还沉浸在睡梦之中。而它突然的出现,像是一汪平静的池水里,丢进了一颗小石子,在我的心里泛起久久的涟漪。  一棵树,一棵生在南方的树,实在太无奇处可言。尤其在这草木争鸣的春天,一棵树能有什么意思呢?但我依稀记得这棵树,毕竟来来回回经过了它无数次,从一个秋天到另一个秋天。  那该是一棵怎样的树呵!躯干被人拦腰斩断,身子矮小得不足两米。只留下
期刊
仇媛媛,女,安徽寿州人。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协会员,第二届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出版散文集《飞絮飘影》《大观园群芳谱》《来生做一株木樨花》等。  麦子  麦子的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童年,它以跟黄土地一样的性情,滋养着我们同样的肤色。  麦子是农作物里最有阅历的一族,跨越三个季节,由上一年的中秋,到下一年的初夏端午,由一个节日诞生,到另一个节日收获,它的一生由两个节日盘点。  麦子经历过一个完整的
期刊
白描  水墨之前,我們遇见的所有的美都过于   掩饰  照片里的黄昏太过迟暮  鸽子停在电线上,白云被挽成另一个死结  向下,干枯的葡萄藤挂满果实,女人依旧 画着浓艳的妆  宣纸上,数千年前的留白依然痴痴地等待  一瓶纯净的墨水,注满虚空  夜幕  七点,夕阳果断地割断榆溪河  最后一丝幻想  混沌的河水一点点吞没暮色下  白色的人群  北方的夏季,毛乌素宛若一片海洋  物竞天择,所有人竟一起在黄
期刊
小辰是我在中关村认识的一个姑娘。她在一色绾高长发的美女中,刘海如稀疏的灌木丛,脑后勺梳成一条垂柳小辫,尾巴一样保护人海航行的平衡,顺带掩护身体,梅花鹿一样敏捷,蹦着心跳的节奏,穿梭于长枪短炮的媒体席。小辰是会务员,她们公司搞一个新产品发布会,一长串英文名,说白了就是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如何中国心——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会,小辰打动了我这位猎手的国产心。  枪,伪装成手机,但谁猎谁,倒成了一个伪问题。
期刊
我,一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对土地的记忆仅限于老家附近梅花楼山下,窑洞坡底那些黄土。我未曾在田野里尽情奔跑,我的祖辈世世代代在黄土里滴下的汗水也未曾润泽我。想起陕北,层层沟沟壑壑,万垒枯焦的铜土里,随阳焰会升腾起一面面皱纹深蒂的脸庞,他们或在地里种田,或在陡坡放羊,或在炕头缝衣,或早已成为坟堆融进泥土——我未曾走进,但早在心中埋着牵挂。直至母亲离开,从城里的砖瓦平房到老家的土畔高崖,我一步步拉着
期刊
那些槐树大大小小的枝枝杈杈,一根根支棱着,像丝儿肉不挂的鱼骨,齐齐扎向空旷虚无的天空。初冬天气,树叶想必落尽了,当了大地的被子。  隔着薄雾,远远瞧去,树们连成一片,貌似亲厚。仔细看,还是能分出哪儿一片色深,哪儿一片色浅。那颜色是慢慢过渡的,黑中有灰,灰中有白。走进去,才看清楚了,这些生长在豫东平原沙土地上的槐树,远没有豫西地区的茂密和健硕。  我豫西老家的沟边上,长着一棵槐树。村里胡子最长最白的
期刊
李坤龙的诗  葡萄架被木耳和青苔密密围坐  葡萄藤在深冬灰暗皲裂  枝蔓随意生长  已从斑驳的墙头越过  葡萄架失却精致  被木耳和青苔密密围坐  葡萄架下的故事还在  讲故事的人已经换了几波  像一只贪嘴鸟一样  葡萄红一颗就啄一颗的顽童  被细纹束缚成温良的中年形象  他久久伫立  夕阳落在他身上也落在它们身上  彼此静默,看时光  从腐朽的木门框漏过  很久都没推开吱扭作响的大门  云朵很低
期刊
方钰霆,1970年生,湖北嘉鱼人,现居武汉。习作散见《星星》《散文诗》《中国诗歌》等刊物。著有诗集《裸琴》《南方的花园有阳光》,散文集《花样年华》。  岁月如花开,一段光阴有一段光阴的花期,如同四季。对于中年后的我们,同样有着后辈们不曾有过的花期和记忆,比如那些常年走村串户的手艺人,以及专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带给我们卑微的快乐时光。  乡间裁缝  我们小的时候,缺衣少食,长长的一
期刊
1  小叔从家里消失时,正是该举行成人礼的年纪。  我问过父母很多次,小叔去哪了,他们都说不知道。我不知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知他答应教我画画却食言了。后来,我总是听到爷爷凝重的叹息,也无意间瞥到奶奶睡梦中从眼角渗出的泪滴。  再后来,爷爷和奶奶开始省吃俭用,日子霍然变得紧巴巴的。奶奶多年来未能添置一件新衣,头发随意绾起,许久不曾打理;爷爷的衬衫破了就用针线补补,吃饭也很少带荤腥;父母每月贴补的钱
期刊